我的教育成长故事(3)

时间:2021-08-31

  我的教育成长故事篇三:

  我来到福山已经七年了,回首来到福山的从教之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生活的平凡赋予我平淡的经历。可又觉得自己并不平淡,因为我是一名福山的教师。在福山教学的点点、滴滴,种种感动,时时刻刻,而又实实在在的激励着我前行。正是这种种感动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使我不断成长。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是什么?广义的讲,成长意味着一个人人格力量的不断提升与壮大,具体到教师,我认为成长则意味着教师自身健全人格的不断完善。成长需要动力,可以是来自外在的动力,更需要内在的动力----一种激励思考和改变自我的动力。我认为,成长的动力之源就是学习。福山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平台。

  俗话说: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

  我会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记住两条:应该对你工作的环境心存感激,因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将造就你;同时,永远不要无视属于你的思考的权利,永远不要放弃属于你的行动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利用环境,把握机遇,而且更要战胜自我,超越别人。我们要坚持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有一年,为了评选小高,组里为我争取了一节区公开课,刚开始的时候很兴奋,一节公开课不仅能够锻炼自己,而且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在准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我困惑的时候,同组的吴屹、方筱馨老师给我很多鼓厉和帮助。项目组长冯琳老师也抽空来听我试教,她鼓励我说:天下没有哪位老师天生能上好课,也没有哪位老师天生上不出好课,“好课多磨”,‘磨’不仅能磨出优质课,更能磨出教学上成熟的你。带着大家的鼓励,我便开始了选课、分析教材、定目标等一系列活动。

  我选的《轴对称图形》一课,这是我来福山的第二次公开课,我准备的空前认真,刚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的教学设计,找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如:各种对称的建筑图片、对称的中国汉字、对称的英文字母等,找这些图片就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觉得哪个都很好,舍不得放弃。记得第一次试讲下来,整节课用了约50分钟,老师讲得太多,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动手操作,课堂的内容安排的太满,什么都想用,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最后一塌糊涂。同组老师和冯琳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冯老师提出了她对《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理解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点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吴老师提出在开始可以设计一个剪蝴蝶的比赛,请剪的最快的学生介绍一下是用什么好方法,这样自然能够引出课题。方老师也出了个好点子,在比赛时可以配上《化蝶》的主题曲。其他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本组的同事也说了一些看法。一时间,我的脑子就像一锅浆糊,谁说的我也没记住,这节课突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讲了。于是推翻所有的设计,从新开始了。

  又试讲了几次,觉得挺有把握,于是又同伴们,她们听过以后很吃惊,这节课原来的好点子所剩无几了。于是又把每一环节从头细致的推敲了一番,保留每一环节的亮点,剔除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环节,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

  我特意看了很多校园网上优秀教师、名教师上课的片断,每天晚上一看就是大半夜。我摘录下她们的精彩语言,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吸取他们课堂上的精华。我时常为一个问题如何设置的恰到好处而冥思苦想,时常对着镜子模拟教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公开课上使用课件从时髦到流行已经到了普通使用的阶段了。课件及实物投影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确实给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使课堂更直观、更生动。但是,以前学过的多媒体知识已经遗忘了,怎么办呢?只好边学边做了。

  经过多次的准备,这次公开课的亮相,令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动力,使我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广与博。怎样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让课吸引学生,提高素质,成为我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于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向经验丰富教师求教的机会,挤出时间与备课组的老师探讨。力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教后反思,都有自己的思想。磨课,磨去了我的杂质,提升了我的理念。

  怎样在有效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己领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让课堂充满灵动和生成……在同伴的探讨与自已的反思中,课渐渐地成熟,于是有了现在课堂上的自如与自信。

  公开课,怎一个‘磨’字了得。要上出一堂有味的课,需要教师用情与心去参与,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烧自我的“重生”过程,是一种凤凰涅盘的过程!磨课,累!这是每一个人的感觉,但累又怎能与快乐、收获相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流入海洋的,不全是纯净的矿泉水,更多的是泥沙,但正由于这种混杂,海洋中才会有珍珠,海洋才成其为海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不息的源头活水,所以,我还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

  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而是涉及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我们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发生变化。我们不仅考虑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我们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我们清楚的知道,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我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也觉得无所适从,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我的学生主体意识加强了;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意志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丰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师生关系无比融洽。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种感动它时时刻刻,而又实实在在的激励我、培养我、塑造我,使我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