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故事内容(2)

时间:2021-08-31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3

  有一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教16年来的我,深有体会,要想好好培养一个学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回想从教之路,有的是风风雨雨,没有的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激动,有过伤心,有过愤怒,有过着急,有过无奈,有过恨铁不成钢,更有过迷茫,甚至有过后悔,后悔自己选错了行,若是下辈子,我要脱胎换骨,绝不再当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当然,这只是在着急的时候偶尔有的小儿科般幼稚的念头。

  这学期,我依旧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但新接的是五(4)班并兼班主任。“万事开头难”这句话说得没错,每新接一个班,并且班额人数如此之多(76个),意味着一个班主任工作即将从头开始,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再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花很多时间,需要细心、耐心,付出相当多的精力的一个艰难的历程。

  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的相处磨合,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大胆得很,喜欢在课堂上讲话,没有约束没有节制,特别是对他们稍微有点好奇的,感兴趣的话题,哪怕是跟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或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叽里呱啦,七嘴八舌,看似激烈的讨论却讲不到点子上,更谈不上有深度,广度了。虽说我们的教学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大胆,是孩子们的主动,是孩子们有话就说,是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想象……而眼前——这种乱说、乱动,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种现象结症何在?是老师所提的问题不明确?是我没有威信,与孩子交往不深,孩子们无法与我在教学中发生共鸣?是班级人数太多,学生自制力不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还是现在学生的思维特质所导致?一连串的困惑涌上了我的心头,虽然我一下子不能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我敢肯定,这种课堂,教与学肯定不能相融相通,效果也当然不尽人意,这也绝对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总是舒畅不起来,觉得有些失望,每次下课总免不了发发几句牢骚将不满情绪释放,然后想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用“灌输式”的.教学可能效果好一些,不让孩子们讨论,才能收住他们的嘴巴,课堂上才安静!可静心想想,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开始质疑我自己:我对教材的理解很深刻了吗?我的教学语言魅力具备了没有?我深挖了教材的人文思想了吗?我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吗?一系列的问题使焦躁不安的我慢慢地平静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我都在反思和尝试各种对策: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明确;让学生学会认真地倾听;让小组长围绕问题组织好讨论并做相关记录;及时对回答到位的孩子进行肯定和评价;不断以肯定、鼓励加分、提醒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们的课堂的需要……如今已经是第十六周了,孩子们有时有所进步,有时又打回原形,起起落落,波澜起伏,效果虽然不是很理想,却也有给我值得欣慰的地方。

  第十四周,我在全校上一节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课,那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有关“父母的爱”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前我想:前两年我曾在校上过一节研究课,由于选材不适合学生的口味,加上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相关问题设计太深奥有些拔高,学生接受不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到位,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一回,我一定要好好备课,争取给听课的老师看了之后有一定的收获!于是,课前我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件,特别是收集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相关图片,我要设计哀伤的背景音乐,并对音乐进行剪辑。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假如提问到学生,学生懂或不懂都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接下来就是备学生了,我把本次上的公开课的目的意义向同学们说明,并以这种方式去鼓励他们(我不知道这样鼓励的方式是对还是错,但终究还是做了):如果这次研究课他们做到认真倾听,积极踊跃地发言,回答声音清晰响亮,哪怕怀疑自己答错也要大胆地试一试!如果你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的,得到在座听课的老师的好评的,免作业!没想到学生兴奋起来,并积极响应。也许是因为免作业触动了他们的某根神经。

  那一节课,我先让他们自读课文,解决导入时提问的第一个问题:那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然后收集洛杉矶地震后的相关图片进行动情地介绍,并结合图片相机检测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这两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胸有成竹,可到了第三关的时候,问题来了,当我问到导入提出的第二问题:“这篇课文只要讲的是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样的事?”一下子,全班静得鸦雀无声,就连平时没放过任何一个难题的几个尖子生居然也没一个敢举手!我顿了顿,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是吗?不要紧,懂一点说一点,实在不懂,老师和你们合作。”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我提问了第一个同学,他能够把主要内容说了出来,后来我补充:“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更清楚明白了。”后来再问一个同学,结果也是支支吾吾,我就和她合作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因合作,学生很自信,毫无紧张之意。

  接下来是品读悟情阶段,我主要是让学生默读找出1—12自然段中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当学生找到的第一处通过父亲的三次重复的问话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我追问:“虽然是简单的重复问话,但父亲的心情一样吗?”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心情不一样的理由,然后再次品读。第二处就是父亲的动作和四个时间词:“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吸引了你?学生有的说是“挖”字,有的说是四个时间词,就连平时表现得极为差劲的两个男生也踊跃发言。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他们都能各抒己见,我就趁机让他们把把自己的理解送进这个句子,请读好,然后我就检测他们,结果他们有的读得深沉、缓慢,有的读得急促,有的读得越来越快,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有的说:“因为父亲连续挖了36个小时,他的体力越来越弱,所以我就读得越来越慢”;有的说:“因为父亲一心要急着救孩子,所以我就读得很着急,语速有些快。”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大吃一惊,我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而不是套在自己的固定框架里。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引入到下一个环节父亲的外貌:“36小时过去了,我们见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分男女读,然后再全班读,全满同学个个热情洋溢,情绪高涨,接下来边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以及相应的悲伤的背景音乐,边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静静地看着画面,用耳朵去聆听着我的描述,用心灵去感受着触动心灵那份份深处的爱,感情再进一步得到升华。播放完,我再让学生走进这位父亲,完成小练笔:“父亲坚持挖了36个小时,可孩子还是生死未卜,此时,父亲可能说些什么呢?请你写课堂笔记本上。”后来检查到了两个同学,他们都能用动情的语言说了出来。

  这节课受到了全校听课的领导老师的好评,他们欣赏了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沉着冷静,欣赏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心灵的开放;更欣赏孩子们到位的理解和主动的学习以及焕发的活力;最欣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可有谁知道,起初我曾经担忧,对自己、对学生耿耿于怀。是呀,“敢拼才会赢”,这一拼,见证了孩子的本质,唤回了我对他们的信任,更坚定了我教学的理念。

  我很欣赏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是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诗,字字句句跳跃的是浪漫的情愫;语文是画,流离色彩调和的是人间缤纷的故事。”于是我不再埋怨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而是深感自己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而感到庆幸!毕竟,只要你肯付出激情,付出鼓励,付出真诚,付出执着,你的语文教学将会撑起灿烂的一片天!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内容】相关文章:

1.我的教学故事内容

2.说说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3.情感故事内容

4.课文我的老师内容

5.爱的教育故事内容

6.感人亲情故事内容

7.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8.费氏的故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