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食的故事(3)

时间:2021-08-31

(五)忽必烈也是个美食家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华历史上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君主,还是一位美食家。而且,他在美食上的造诣,还颇有点“冰火两重天”呢。

  说起蒙古族,大家的印象必定是蒙古包,悠远的长调,碧青草原上剽悍的驯马人。蒙古族的美食,多以奶食和肉食为主。作为蒙古人的首领,忽必烈也非常爱喝牛奶。忽必烈率部灭掉南宋称帝之后,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当时的大都风貌同草原上大相异趣,夏季天气酷热,生鲜食物保存十分不易。这对喜爱喝奶的忽必烈和蒙古贵族来说实在是件恼人的事:新鲜的牛羊奶,放几个时辰就变质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灵机一动,想到在牛奶中加入冰块,以延长牛奶的保存时间。

  这个无心之举却让忽必烈有了意外发现:牛奶和冰块融合之后的“奶冰”味道比鲜牛奶更鲜美,后来忽必烈在“奶冰”中又加入了蜜饯、水果等佐料,使“奶冰”的颜色更鲜艳,口味更好。此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受到忽必烈的接见与赏赐,忽必烈兴高采烈地把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赐给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便将它的制作工艺带回欧洲,经过改良,形成如今受人喜爱的冰淇淋。

  说完了“冰”,再来说说“火”。大家都知道,蒙古草原盛产牛羊,马背上长大的忽必烈,自然也是以牛羊肉为主食。传说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下远征,经过几天的激战,三军将士都人困马乏,思乡情切。这时候,忽必烈突然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想起在家乡同战士们一起烤羊肉的情形。为了提振士气,他命人从附近村落找来几只肥羊,并吩咐厨师马上烧火烤肉。

  谁知,正当厨师准备烤羊的时候,探子飞马来报,敌人正在逼近。听说要烤羊,士兵们的馋虫都被勾了出来,哪有心情打仗呢。看到这种情况,忽必烈暴躁极了,在帐内大呼小叫,让厨子马上上羊肉。厨师们听说之后,个个都吓出一身冷汗。忽必烈性格焦躁,在军中令行禁止威风八面,谁如果得罪了他,一分钟人头落地。况且现在战事危急,如果因为一顿肉贻误了战机,几个厨子都会性命不保。可是,吃过烤肉的人都知道,古法烤肉动辄几个时辰,片刻之间,怎么能上桌呢?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等肉色稍一变白,就立刻捞到碗里,撒上细盐,送给忽必烈。

  忽必烈狼吞虎咽地吃了几碗,连连说好,翻身上马杀退了敌人,获得一场大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又想起了当时的羊肉,让厨师再依法炮制来分给将士们。众将领也对此赞不绝口。厨师趁机请忽必烈为此菜赐名,忽必烈想了想,说:“干脆就叫涮羊肉吧。”一道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菜由此得名。

  冰淇淋和涮羊肉,一冷一热,都与忽必烈有关。

(六)温度决定味道

  因为公司业务关系,我曾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日本料理之所以拥趸者甚众,除了跟厨师一丝不苟的态度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次航班误点,到东京时已是午夜。天寒地冻,我忙找了一家餐馆,让老板下碗热面来吃。老板将一人份的拉面放入开水中煮熟后,用漏勺捞起来,热气蒸腾的拉面随即被浸入边上一个装着冰水的锅里。

  大碗里搁进碧绿的西蓝花、两枚大虾、两片烤肉、一撮芫荽垫底后,已在冰水中泡得透心凉的面条被放入碗中,再注满滚烫的大骨汤,最后再撒上一点儿葱花、蒜瓣后,被端到了我面前。

  老实说,这不是一碗我想要的热拉面,顶多算温热。沸腾的大骨汤因为加了冰过的面,高温被降低了一大截,汤是那种可以小口啜吸但不可大口吞咽的温度。而面借了汤的热度,达到一种可以大口咀嚼却没有凉意的温度。一口面一口汤,虽然没有我期待的吃得大汗淋漓的快感,却也不乏一股恰到好处的从脚底慢慢渗出的温暖。

  许久之后我才知道,日本拉面,永远不会有滚烫的感觉。因为日本的拉面师傅都觉得面条保持37℃左右,跟人体皮肤温度一致才是最佳入口温度,这样的拉面有个称呼——“人肌”。据说,在日本排名前十的拉面店,都能将“人肌”把握到上下不超过1℃。

  后来,我负责的业务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几次合作后,我发现韩国在美食上对于温度的掌控,不逊于日本。

  比方说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大菜——人参炖鸡,就是不折不扣的高温美食。用保温效果极好的石锅炖制,再用石棉的保暖防烫层包裹了端上来时,石锅里的鸡汤还在噼里啪啦地冒着泡,能让富含鸡油的汤水沸腾成这样,是多高的温度呢?答案是110℃。

  为了防止被烫伤,喝鸡汤只能用绝热效果极好的木勺,撇开上层的油,舀一勺鸡汤,得吹个七八下才敢入口。即便如此,也会觉得汤热得像一团火,太过性急的话,会有那种“烫到心里”的感觉。

  这样一只肚子里填了人参糯米、连汤带水的鸡吃下去,流出来的汗跟喝下去的汤几乎相差无几,这也恰恰是这道汤的目的——人参炖鸡可不是天寒地冻时用来御寒的,相反,韩国人喝人参炖鸡多是在夏季。他们都认为夏进补冬受益,要是谁不在30多摄氏度的大热天里喝几锅人参炖鸡,酣畅淋漓地出一身大汗,简直枉为韩国人。

  随后去印度散心时,我发现这也是个对食物温度大有讲究的国家。尽管没有日韩那么吹毛求疵,但印度美食恰好入手的温度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

  绝大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依然保持着用手的习惯,所以不管主食还是配菜,都必须保持在45℃,这个温度能给手一种温暖却不烫不凉的感觉。据说古印度的特权阶层婆罗门进餐前,必须有专门负责掌控食物温度的人,先用指尖触碰一下食物,确认温度恰好入手时才转呈上来。

  直到如今,婆罗门的后裔们在举办婚礼时,依然只能聘请具有同样贵族身份的厨师来料理婚宴。而在厨师团队中,每道菜端上桌之前,依然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用指尖测试温度——他们不相信温度计,只相信自己的手指。

  这正好应了那句话:烹饪时,态度决定成败;食用时,温度决定味道。

【有关美食的故事】相关文章:

1.有关于美食的句子

2.美食历险记的故事

3.有关职场的故事

4.有关信任的故事

5.有关猫的故事

6.有关马的故事

7.有关晏子的故事

8.有关听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