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表达(2)

时间:2021-08-31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