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2)

时间:2021-08-31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