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时间:2021-08-31

  《秋雨叹三首》作品介绍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秋雨叹三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15首。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秋雨叹三首》原文

  《秋雨叹三首》

  作者:唐·杜甫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天宝十三载(754)秋作。这年,从八月到十月,霖雨六十徐日,田稼失收,“长安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旧唐书·玄宗纪》)。杜甫感事伤时,因有此作。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老大无成。

  ②决明:植物名,豆科,一年生草本,叶似首稽而稍大,夏秋开花,实成荚。《本草》谓人药功能明目,故名。

  ③翠羽盖:绿叶似鸟羽制成的车盖。

  ④黄金钱:决明花色淡黄,形如金钱。⑤汝:指决明。

  ⑥后时:日后,指晚秋霜寒。

  ⑦堂上书生:杜甫自指。

  ⑧馨香:芳香。指决明花的香味。

  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阑风长雨:·连续不断的风雨。全诗校:“一作东风细雨。”阑,全诗校:“一作兰。”长,全诗校:“一作伏,一作仗。”

  ②四海:全诗校:“一作万里。”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四海八荒指普天之下。同一云:谓无处不雨。

  ③“去马”句:《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埃诸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浊径清渭:径、渭,二水名,至陕西高陵县境汇合,自古就有径水清而渭水浊,合流后仍然清浊分明之说。何当:安得,怎能。

  ⑤禾头生耳:因连续阴雨,禾头长出新芽,络曲如耳形。张鹜《朝野金载》引唐便语:“秋雨甲子,禾头生耳。”禾,全诗校:“一作木。”黍穗黑:黍不耐雨水,故穗霉黑将烂。

  ⑥妇:全诗校:“一作父。”无消息:指秋雨成灾,收成无望。

  ⑦换:全诗校:“一作抱。”衾:被子。裯:帏帐。史载,这年秋天,玄宗曾“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日唐书·玄宗纪》)。

  ⑧两相直:即两相当。直,通“值”。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三首自伤穷困潦倒。长安布衣:杜甫自谓。布衣,没有官职的人。谁比数:是说谁也看不起。

  ②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所居。环堵:指家中只有四面墙,犹家徒四壁。

  ③老夫:杜甫自谓。长蓬篙:因不出门,故门前长满杂草。

  ④稚子:尚不懂事的儿子。

  ⑤胡雁:塞北飞来的大雁。

  ⑥曾:全诗校:“一作省。”

  ⑦后土:大地。后,全诗校:“一作厚。”

  《秋雨叹三首》翻译

  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意为贵重)。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色。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色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秋雨叹三首》讲解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此诗首引卢注云:“《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予以为少陵先生之作,确屡干时政,忧民生以及社稷,然古之人作时政诗者多矣,怀赤心忧国而溘死者亦不鲜,奈何独少陵先生之作传千古而绝邻音,独傲然而气盈大块?予以为少陵文质至纯,经崎岖而多思其生之哀,民之哀,以至宇宙之哀,形于诗虽怆然涕零,亦能气阔而心无碍于物之隔。是故天地万物,河川草木,民生国苦,家愁命舛,皆浑然一胸之内。是若箫虽七洞,气亦浑然呜咽于一管中,众音交应相呼,人忘其音,惟感河崩岸之汗漫,并猿啸鹃啼之凄绝。其言民苦国忧,亦超乎时政之狭,直入天地间道理,并生命苦痛之本,及为物之难留,满江之墨,皆不堪之悲也。予读先生《秋雨叹》三首,于今秋日,物将凋而时近晏,丹砂未就,予犹顾影自吟,体入世之难,感生之迫及道、理之晦隐。久诵此诗,思如墨入杯中水,故为文以记之。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決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