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加赏析

时间:2021-08-31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杜甫的诗加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杜甫的诗加赏析

  杜甫咏怀诗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所在的思考,对于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个类型是淑世情怀,第二类是超世情调,第三类是游世情趣,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杜甫的咏怀诗的特点。

  杜甫拥有一颗高尚伟大的心灵,在道德与人格方面都有伟大的建树,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堪称楷模之人。杜甫的咏怀诗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他的咏怀诗透露着儒家和谐的君臣关系,一种和谐理念在杜甫咏怀诗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

  杜甫诗集中咏怀诗数量甚大,标明为咏怀、遣怀、遣兴、述怀、遣忧、解忧的诗作就有数十首之多,其它以兴、忆、有感、漫成等为题的作品亦属于咏怀一类。杜甫的咏怀诗是在中唐时期战乱的特殊背景之下创作的,它既继承了古代咏怀诗抒写心迹情怀的表现传统,又在关怀天下苍生苦难和国家盛衰休戚的内容与情感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表达了诗人期盼安宁和平,期盼社会和谐的深切愿望,其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

  阮籍的《咏怀诗》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对于咏怀诗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真正把咏怀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杜甫的咏怀诗,杜甫的咏怀诗保持了忧生之嗟的作风。

  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是杜甫的咏怀诗的代表作借以咏怀古迹来事发自己的胸怀,《咏怀古迹之三》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在抒发昭君的命运时,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慨之情。杜甫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他的咏怀诗也透露着对天下苍生的同情与关怀,杜甫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咏怀诗同样是伟大的,杜甫的咏怀诗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咏怀人生的慷慨之歌。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杜甫的一生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相当多的文人的壮志难酬的可悲人生,这是那个时代相当多的诗人无法摆脱的厄运,只能怀着一颗苍老之心看待一切。

  杜甫的诗深刻的反应了那个巨变时期政治事件与尖锐的社会矛盾,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强烈的政治性、现实性,杜甫的咏怀诗始终直面现实,对各种祸国殃民着痛加诛伐,讽喻时事,真是再现了权贵、军阀之专横与人民之苦难,如《兵车行》、《丽人行》、《岁晏行》。

  我觉得杜甫的咏怀诗好多都秉承了太史公以来的史家精神,她的咏怀诗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利用笔记录那个时代。所以他的咏怀诗见证了许多的历史事件与社会情况,包场了动乱之苦,他的咏怀诗咏的是对历史的感叹,咏的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咏的是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慨,咏的是对美好君主的向往。所以杜甫的咏怀诗表现的是多方面的,杜诗就是一副展现当时历史事件的画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这句诗就是展现的是杜甫对于唐太宗以及尧舜等贤君的称赞。

  杜甫的咏怀诗又有写自己生活之艰辛或漂泊江湖之艰难,也是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羌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这些作品同样也渗透着诚挚的忧国忧民之情,深刻的反映了现实。《饮中八仙歌》,《观公孙大娘弟子剑器行》补史之缺。

  杜甫的咏怀诗是我们的民族史诗,它见证了一个时代,是我们的永远的骄傲。

  篇二:杜甫的诗加赏析

  《乡愁》《就是那一只蟋蟀》对比赏析

  江苏教育学院金荷华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几乎俯拾皆是。例如“日暮 乡关何是处,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等等。古今文化乡愁大多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正是我国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滋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特别重视编选此类文本内容,余光中的《乡愁》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都是抒发文化乡愁的现代诗歌力作(以下简称《乡愁》、《蟋蟀》),堪称乡愁诗中的姊妹篇,被编入多种版本语文教科书。[1]二者有许多相同点,首先主题相同,都是描写乡愁,倾诉离情,表达盼望台湾与大陆骨肉不再分离的强烈愿望;其次体裁相同,都是现代抒情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运用都比较宽松自由。但二的不同点更多,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乡愁的载体不同

  也就是说二者诗抒情的方式各有不同。《乡愁》的载体是诗人生命年轮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印记,是人生长河中的几个片断:童年,青年,中年,晚年;《蟋蟀》是把乡愁置放于中华民族广袤的文化背景幕布上,采用与友人面对面的方式来倾诉、吟咏。

  余光中的大陆、台湾及欧美的读书讲学的丰富生活阅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及中西学养,无不折射出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从容气度。他曾经说:“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一年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2]《乡愁》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四个画面勾勒出诗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展示了一生的漂泊不定,及其在漂泊不定中乡愁的不同内涵,在反映人世沧桑的同时,把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可谓思绪悠悠,离愁悠悠,感慨怅惘绵绵幽幽。流沙河与余光中的经历不同,他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对文学的钟爱与追求使他有幸与余光中成为诗友。该首诗的创作,虽然也同样因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敏感、忧患,但最直接的因素还是余光中的中华精髓、文化乡愁对他的濡染。该诗小

  序云: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该诗抒发的乡思乡情,不像《乡愁》那样沉郁,而是极其流畅舒缓,雄浑自然,更多的是表达诗人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

  二、.结构形式不同

  《乡愁》用“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构成重章叠句的复沓式结构, 全诗大体押韵,且一韵到底;每段行数、句数、字数都相等,较为整齐。《蟋蟀》也大体押韵,一韵到底;虽然每段的诗句行数不一,但是由于兴象众多,境象广远,大量相同的句式,构成反复和排比,朗读时有酣畅淋漓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