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北京故居简介(3)

时间:2021-08-31

  “沧海遗粟”木匣

  留日时期的大量珍贵手稿就留在这只木匣里

  在郭沫若纪念馆四合院西厢房,有一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木板已经被岁月涂成棕灰色,走到近处才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体字。别看它毫不起眼,但就是这只木匣却在70余年前让整个中国学界感到振奋。木匣里曾经装有九种甲骨金文著述手稿,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学术研究的精华。

  郭沫若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要寻找第一手资料,即未被后人加工过的、确实足以代表古代的那种东西,于是他开始了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

  1929年,郭沫若完成《甲骨文字研究》一书,这是他为探讨古代社会的实际而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在随后的几年里,《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部接着一部问世,使古文字学权威们也感到是不可理解的奇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决定秘密回国。为了避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视线,他暂别妻小,只随身带了一支钢笔,便离开了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的大量珍贵手稿都留在了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直到1957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边。郭沫若对此感慨许久,题写了“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的辗转经历。

  助听器

  郭老自16岁起便因病导致双耳重听 在郭沫若的故居里陈列着一个助听器,有不少人以为这是郭老在晚年用的。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自16岁起,郭沫若就成了残疾人———耳聋。

  1908年,郭沫若在乐山读书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了他,肠伤寒让他持续高烧达一个月,损坏了他的听神经,造成双耳重听。直接导致他在日本中止学医,他甚至想自杀。后来郭沫若之所以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耳朵残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