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早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2)

时间:2021-08-31

  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习毕竟太深了,学医的同时,仍被文学吸引,又受到泰戈尔、歌德、席勒、海涅等诗人的影响,最终又选择了点燃文学欲望的烈火,放弃医学委身文艺。郭沫若从“实业救国”,学习西方科学技艺,到投身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反映了他的思想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更新,顺应了由注重“物质文明”到注重“精神文明”的演进。他说:“这个时代的觉醒促进了我自己的觉醒,而同时也把我从苦闷中解救了。从前我是看不起文艺的,经这一觉醒,我认为文艺正是摧毁封建思想,抗拒帝国主义的犀利的武器,它对于时代的革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真正的科学技术等具有同样不可缺乏的功能。因此,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我无法精进的医学而委身于文艺活动了。以上是时代觉醒的因素,使我从医学转向到了文艺。”(《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

  此后爆发的十月革命便为他彻底地指明了方向,让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更加伟大的觉醒,逐渐完成向无产阶级的转变,也预示和决定了郭沫若为未来的生活道路和发展方向。他写道:“我自信是热爱祖国的。学医为的是想学点实际的本领,来报国济民;搞文学是想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这改革社会的要求,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这儿应该感谢十月革命。它唤起了当年的青年,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对于这新社会生出了作进一步了解的要求。”(《<郭沫若选集>自序》)

  坚定的政治立场让他不可避免地跳进革命运动的洪流之中,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同许多革命者一样受到国某党的通缉,由此开始了十年的亡命生活。抗战时期也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大丰收时期,他用《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一部部历史剧本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文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抗战胜利后,郭沫若又同广大人民一起英勇地投入到反内战、反国某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之中。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