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雷电颂原文赏析以及创作背景(2)

时间:2021-08-31

  《雷电颂》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一、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等,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x,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于1941年,在周恩来同志直接指示下,在国民政府黑暗统治中心重庆,接连写下六大历史剧,以此为武器,配合党向国民政府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斗争。这六大历史剧借古讽今,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反对投降、反对专制、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民主、坚持团结,其中以《屈原》为最有名。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对国民政府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x,实行特务统治,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在当年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政府当局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