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案 郭沫若(3)

时间:2021-08-31

  七、梳理感受,练习写作

  1、合上课本,我们回想屈原的那番独白,内心一定会产生许多感触,我想请大家是不是也把这些感受形成文字写作日记本上呢?为给大家的习作起一个引领,我现在朗诵我读过此文有感的一首诗,希望大家能喜欢。(见板书设计后)(幻灯片显示诗歌内容)

  2、练习写感受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对联——屈原————追求光明 痛斥 摧毁黑暗

  象征 {风雷电 东皇太一诸神

  变革力量 无德无能统治者

  附: 读<< 雷电颂>>有感

  一双带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独自地叫嚷着要烧毁 烧毁

  嘶哑地怒吼着要炸裂 炸裂

  胸中涌动着怎样的激情

  却被铁的桎捁锁在黑暗的牢笼。

  雷鸣 电闪 风的怒吼

  咆哮 炸毁 力的崩裂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像铁一样沉重

  以为你醉了

  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的不可捉摸。

  备注:谢绝转载。此教案是我送教下乡的一次较满意的设计。

  课后座谈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就《雷电颂》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一些的想法,简单 地向你们做一汇报 。

  《雷电颂》是郭沫若在特殊环境中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剧第二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屈原、郭沫若又是我国历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有着相当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因此要想完全讲透、讲全,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太多,一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节课的设计上,我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即借助寻常事物形象抒发感情,依据课后习题要求设置了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第一是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是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三是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沿着情感一条线,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整体把握再深入教材品析语言、诵读体会,进而启迪思维。在问题的设置上注重环环相扣,有机地引导学生跟着 文本内容走,沿着学生的思维设问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以教材内容为本位。

  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一直不成熟地以为语文教学只要能够启发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也就足够了。特别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同个性、不同阅历的教师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地去设计教学思路,但我想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使学生有所收获即可。目前,我一直处于一种困惑,想着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更轻松、更高效些呢?只是种种旧有的固定思维形式束缚着我,我如同一只作茧自缚的蚕,总是无法突破自我。还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以帮助。

  就这节课来说,由于本人教学水平、语文素养有限,因而难免会存在许多纰漏和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多提宝贵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