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郭沫若是怎样的(3)

时间:2021-08-31

  简单生活

  郭沫若故居院中的影壁墙上有毛泽东手书的“艰苦朴素”四个大字,这是郭沫若夫妇特意选出请人临摹在墙上的。艰苦朴素也是郭沫若长期以来保持的生活作风。但艰苦朴素的他,却能慷慨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收入捐给国家。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手头不宽裕,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没穿过袜子”。有次他出席文艺聚会,“和青年们交谈,答复人家的问题。接着在那里吃便饭,他讲得多,吃得慢,还有半碗饭,可是桌上没有菜了,只剩大半碗汤。我们要去添菜,他不肯,就把那半碗汤倒进自己的饭碗里,草草算是吃饱了。”生活如此艰苦的他,对待朋友却很慷慨。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首次公演,没有经费,从一个书店即将寄给在东京的郭沫若的版税中,抽调200元作为演出费。郭沫若知道后,写信给剧社说,这200元就算我买下你们的戏票,分请无产者看戏吧。

  抗战期间,郭沫若跟大多数文人一样,生活依然很艰苦,“有红萝卜的时候,他家里经常是吃红萝卜的”。尽管如此,郭沫若却常常照顾比他更穷的文人。曹禺说:“在重庆的时候,郭沫若知道我们大多很贫困,便时常留我们在家里吃饭。”郭沫若在重庆所住的天官府寓所成为文人经常聚会的场所。

  北京荣宝斋的侯恺回忆道:“郭老的衣着饮食很普通,从没有见他有过豪华的穿戴,即使出国访问,在报纸照片上看到的也都是身着制服。夏季我们一般都爱穿双凉鞋,他却常穿双布鞋。老年人穿布鞋轻软,可是在大热的季节里确实不舒服,他就把旧布鞋剜几个窟窿,他说‘这更轻便凉爽’。他在饮食方面也从不挑剔,我曾碰到过他在家里吃饭,简单极了。可他对我们这些晚辈,却关心备至,时不时地邀我到四川饭店吃饭。”

  郭沫若的女儿们说:“爸爸平时的衣着很朴素。他最后一次住进医院的时候,穿的是一件对襟的蓝色棉袄,扣绊已经磨断了。平英到医院去看他时,他要平英用线帮他缝好。但医院里一时找不到深色的细线,只有白的。平英便扯了一段白线,用蓝墨水染过,跪在爸爸的膝前,把扣绊缝起来。”就这件棉袄,一直穿到郭沫若去世。 “父亲的饮食很节俭,家里的厨师有很好的厨艺,他们为了展示厨艺,只取菜的精华,许多可食的部分都被摘取掉了。一次父亲在休息时漫步到厨房,看到丢掉的菜叶太多,觉得可惜了,便弯下身从桶里捡起一些菜叶,告诉厨师说‘这些都还能吃嘛!’”

  郭沫若自己生活得如此节俭,却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上。1952年,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50年代,郭沫若向中央表示,停止自己的版税收入。1964年,郭沫若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党组,说明自己有18万余元的存款,将其中15万元交给组织处理,并告诉秘书,以后所写稿件不收稿费,寄来的稿费都要原数退还。这些捐出的稿费,后来经中央批准,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

  这就是生活中的郭沫若。他勤勉好学的习惯,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作风,慷慨的气度,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