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3)

时间:2021-08-31

  四、探寻李白的“骨气”

  对待李白,郭沫若着墨很多,对李白的心思做了大段阐发。一方面他说李在“被贬”之后还念叨着朝廷,另一方面则举出李白那首830字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李白对唐玄宗竟有“责备”:“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和“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郭沫若对此而深情道:“诗中叙述到他在天宝十一年十月去过幽州,看到安禄山势力的庞大,曾经痛哭流涕。他责备了唐玄宗养痈遗患。”“也责备了唐玄宗无知人之明”。这是郭沫若所极度看重李白的地方,因为李白尽管天天眷恋着朝廷,但他还敢“责备”唐玄宗这个“昏君”。

  郭沫若为此而说道:“从忠君思想这一角度来看问题时,李白和杜甫的态度有所同,也有所不同。同,是他们始终眷念着朝廷;不同,是李白对于朝廷的失败还敢于批评,有时流于怨悱;杜甫则对于朝廷失败讳莫如深,顶多出以讽喻。李白是屈原式的忠君,杜甫则是宋玉式的。封建意识愈朝后走,愈趋向于宋玉式的忠君。所谓‘臣罪当诛,天王圣明’(韩愈语),成为自唐以来君臣关系的典则。因此,旧时代的士大夫们对于杜甫的‘每饭不忘君’能够津津乐道,对于李白的‘日忆明光宫’则视若无睹。这是主观意识在作怪。旧时代的文人爱把杜甫比为‘圣人’,把李白看做‘浪子’,实际上是不那么平允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258页)。“公平地说来,李白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还算是比较有节概的。他比较能和民众接近,他所交往的上层也还比较有所选择。他能藐视权贵倒是事实。例如,高力士是唐玄宗信任的宦官头子,已经做到‘将军’,太子‘兄’事之,诸王公主等称之为‘翁’,而李白却没有把他看在眼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