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与郭沫若(2)

时间:2021-08-31

  二、人才难得

  一别10年,陈布雷已当上了蒋介石的幕僚长,但他对郭沫若还深情缱绻,念念不忘。蒋介石对郭沫若也未能忘却,恨恨地说:“郭沫若这个人呐,�,写我的那篇文章太刻毒了!这几年他在日本究竟干了些什么?”

  “蒋先生,”陈布雷小心翼翼地回答,“据说郭沫若在日本10年,主要是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铭文……”

  这是七七事变后发生的一件事。先是郁达夫(当时任福建省政府委员)找到了陈布雷说:

  “布雷先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我中华民族,男女老少,奋起抗战。委员长在庐山讲话号召全民奋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郭沫若先生流亡日本,处境危险,他很想回国从戎,参加抗日,布雷先生是否能向委员长疏通一下?”郁达夫说的“疏通”,就是希望蒋介石撤销通缉郭沫若的命令。

  陈布雷立刻答应向蒋介石去疏通。他事先作了一些准备,捧了一大叠郭沫若在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书籍给蒋介石看。蒋介石接过书,随手翻了一翻,目光盯住陈布雷,意思是问这做什么。

  陈布雷说:“蒋先生,郭沫若为国争光,这些书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听说郭沫若现在想回国参加抗日,所以想请示蒋先生……”

  蒋介石不吭声,等一会儿问:“他是在研究乌龟壳和骨头?……”

  “不错,是在研究古代历史,”陈布雷说:“这是一个人才,人才难得啊!”

  “可是他写我的文章……”

  “蒋先生,”陈布雷鼓起勇气:“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是各为其主。现在他就是研究古代历史。我想,把这种人才搜罗起来,正可以说明领袖的宽容大度,用人唯才。”

  “那么这个通缉令……”

  “蒋先生,我看正好以抗战开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为理由撤销这个通缉令。”

  蒋介石又不吭声了。

  陈布雷又说:“蒋先生,郭是日本通,我国抗战理应借重他;而且,他现在处境很危险,日本政府派人严密监视他。”

  蒋介石点点头说:“那我就写一张手令,撤销通缉令。”

  陈布雷很高兴。但转念一想,不对,他又说道:“蒋先生海量,捐弃前嫌,重视人才,海内外所景仰。但是这个撤销通缉令的命令不能马上公布,一公布,反而使郭君走不脱。蒋先生,这事请交给我全权处理好了。”

  陈布雷立刻把这消息告诉了郁达夫并传到了李克农手中。中国共产党经过细心安排,通知郭沫若;另外,郁达夫听到事情办成了,也很高兴,马上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说:“今晨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我以奔走见效,喜不自胜。……目今强邻压迫不已,国命危在旦夕,大团结以御外侮,当系目今之天经地义……”

  郭沫若接到了信,又与南京政府驻日本的大使馆秘密联系,于7月25日启程,化装乘“日本皇后”号头等舱回国。郭当时借用鲁迅诗韵写下了一首《书怀》七律,这首诗是陈布雷很欣赏的,赞为“至情之作”: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归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7月27日,郭沫若到了上海。9月19日,蒋介石电召郭沫若去南京。24日傍晚,蒋介石在陈布雷陪同下,接见了郭沫若。

  陈布雷穿长袍,蒋介石也穿灰色长袍,两人都面露笑容。蒋介石一面说:“你来了,精神比从前更好。”一面握了握郭沫若的手,又问了郭的家眷,为什么到日本去等等。

  “我没钱,在国内不能生活,又不能到欧美去,所以只好到日本。”郭沫若和蒋介石两人都回避了1927年的那件事。

  陈布雷很高兴,他很赏识郭沫若的才气,深深为自己在郭沫若回国一事上出了一点力而高兴,也为罗致了人才而兴奋。虽然郭沫若回国的事,陈仪、邵力子、张群都给蒋介石做过工作,但是陈布雷是最有力的疏通和促成者。

  1938年4月,郭沫若在周恩来和许多朋友的敦促下,就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这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时期。陈布雷在蒋介石的身边工作,也负责宣传工作,因此两人又有了接触和联系。

  这次见面,陈布雷还是对郭沫若非常崇敬,很诚恳地说:“很欢迎沫若兄常来谈谈。说句实话,只有道德相同的人,我才愿与之交往;有些乘机发国难财的人,即使到我家,我也是不见的。”

  郭沫若也很坦率地说:“我很佩服陈先生的为人,你在官场上不失为一个正直清高的人;也佩服先生的如椽大笔,请多为鼓吹抗日而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