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2)

时间:2021-08-31

  初读此诗,第一印象便是狂躁、焦灼。那超验的形象,按捺不住的情绪和短促的句式都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击(感性的、直观的)都在内心卷起波涛。“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这是内心的冲动无法排解的忧郁,压抑在心中很久后爆发出来的写照。“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吃我的心肝,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椎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内心的冲动找不出宣泄的慌乱。极富有的想象力,这此刻充分展现。这些便是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要求我们投身到“五四”时期,那时的读者是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放思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依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的,但同时可能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潜能的机会。一方面觉得信心满满,威力无穷,另一方面又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莫名的暴躁的心态。

  名理分析自然会注意到“五四”时期那种暴躁凌厉的普遍社会心理,那时的读者其自身就有一种时代的焦灼感。一读《天狗》和《女神》便如同触电,能在作品中营造的那种特别的氛围中沟通,沉醉,宣泄。这就造成了《女神》在那个时期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成为“五四”时期的经典作品。

  《女神》现在的处境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至此要让经典成为不朽,不仅仅需要文学史的学者深入其中,更得依靠青年读者的深入研究。结合“三步阅读法”,更好的诠释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