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远和近教案(2)

时间:2021-08-31

  顾城远和近教案篇二:

  第一节 《远和近》

  教学目标:

  了解顾城简况,掌握《远和近》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远和近》的创作背景及其朦胧诗特点。

  一、作者:顾城(1956—1993)

  祖籍上海,出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亲顾工在山东一个农场下放。1974年回京后,当过木工、搬运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待业。1971年创作《生命幻想曲》,1977年发表诗作。“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之一,被称为童话诗人。主要诗集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后辞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9月因恋情受挫在新西兰寓所杀妻后自缢。死后其绝命书《英儿》出版,其人、其作、其事曾在诗界引起热烈论争。

  二、内容分析

  作者自述:“对于解释自己的诗,似乎是不需要的。因为有我个想法,认为诗并不是考古。读者只要能从诗中,找到一些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或者感到美,似乎就够了,不必去力求理解作者的愿意。”(《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星星》1981年10期)

  这首短诗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意象的朦胧给我们的阐释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感悟去解读它。

  1、表现了少男少女初恋时的敏感和忧郁(爱情诗,心理情绪)

  ①作品中三个物象即你、我、云之间构成了微妙的关系,我即顾城,而你的性别在文本中无法确定,如若是女性,那就可以确认为爱情诗。

  ②小诗侧重表现的是“我”的主观感受,其一是我的敏感,自己很在意对方的态度,甚至连云都忌妒,典型的是初恋时的复杂心态。

  其二是忧郁、淡淡的悲凉、失落。自己整个地爱对方,但对方是否以同样的热情来回应呢?自己缺少自信。而且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你看我时很远”。

  2、大劫之后人际的隔漠疏远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①作者自云:“……远和近……这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

  ②作品中三个物象之间构成两种关系即“我”与“你”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你”和“云”之间的人与自然之关系,作品通过两种距离即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转换、对比而阐明自己的情感取向。

  ③背景材料

  A 顾城少年即随父沦入社会底层,深知特定时代社会的荒谬和世态之炎凉,构成了厌弃人际关系的社会基础。

  B 诗友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一个没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C 个人归宿,后在异乡归隐激流岛中的山林,将童话由诗中、心中推向现实,以至于在童话破碎后真的走向了天国。

  ④以诗解诗

  A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B 《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一阵风,温和地,偷走了我们的桨/墨绿色的湖水,玩笑地闪光……”

  C 《水乡——赠X》:“清明/淡紫色的风/颤动着——/溶去了繁杂、喧嚷/……我走来,轻轻的/带着湿润的影子/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小鹅/偷藏起/我的脚印。”

  3、展示了人与人之间远和近的人生哲理。

  两种距离的转换颇有哲理:即本来远的变近了,本来近的又变远了。人与人之间亦然,如血缘关系亲者,会隔漠,仇视乃至残杀,而素昧平生者有时却相见恨晚。

  三、艺术分析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内涵的多面,源于象征,象征与比喻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多义而模糊不确定的。

  作品的云,既可作具体之云,又可解为大自然,也可认为是自由、理想之象征。

  2、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知识扩展:顾城名作《远和近》赏析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这首经典的朦胧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在含义。顾城曾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会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感伤。同样,在这首《远和近》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丝无奈与批判。明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得多,可是诗人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还要远,这未尝不是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写照。这就像是一种扭曲了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的关系也是不正常乃至扭曲的。同在一个社会中的人类,距离却越来越遥远。这种遥远,不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上,而是体现在心的距离上。

  在这首诗中,主要通过描写你,我,云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显示了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在这组对比中,也隐含着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诗中主要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在诗人看来,

  这是人类的悲哀,更让诗人感到悲哀。同时,也许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人与自然的距离反倒显得拉近了,这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孤寂与悲哀。

  总之,在这首诗歌中,最主要的就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远近对于人类之间,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而淳朴的人际关系向往,无奈社会就是如此,诗人也只能空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