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范仲淹(2)

时间:2021-08-31

  数次起落见真心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春,范仲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并被分配到安徽广德地区当军法司司长。此后因在江苏省东台治理海堤,挽救了附近众多百姓的生命而被朝廷嘉奖。

  1028年(仁宗天圣六年),范仲淹被调北宋首都东京(河南开封)任秘阁校理一职,相当于皇帝的文学秘书。他发现当时的仁宗已年过二十,但刘太后仍把持朝政,对仁宗极为轻视,便上书痛斥刘太后的行径。他的上司看到奏章后,吓得私下让其收回奏章,范仲淹却大声斥责上司的趋炎附势,说得对方哑口无言后,索性再次上书,要求还政于皇帝。当时朝政为刘太后把持,对于范仲淹的奏折自然不加理会,不久,他便被贬到山西当了县公安局长。同僚在城外为他送行时都说:“你虽被贬出京,但却是何等的荣耀啊!”可见范仲淹在同僚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好在三年后,刘太后病逝,仁宗大权独揽后,想起早年当摆设时只有范仲淹为自己鸣不平,于是下诏调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谏(监督百官、上报朝廷之职)。随着仁宗继位日久,骄奢淫逸之心渐起,坠入杨美人、尚美人(后宫嫔妃,地位仅次于后、妃)的情网,准备废黜郭后。范仲淹极力阻止仁宗易后之事,结果被仁宗贬到浙江桐庐做了知州。不久仁宗废黜了郭后,从此后党专权,朝廷再无敢忠言直谏之臣。范仲淹每到一地先探察当地百姓疾苦,在一两年内必解决危害当地百姓生活的灾害。由于政绩上的优异,朝廷多次将他升官重用,但范仲淹只要一接触中央核心,便会不停地向朝廷进言,废黜后党专政,还朝廷清明政治。于是朝廷就一次次把他贬到偏远地区,甚至曾一度欲将他贬到岭南(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但由于朝廷尚存一些正义之士为他求情以及仁宗始终念及范仲淹为他向刘太后请命之事,没有执行。

  范仲淹屡次被贬,在江西鄱阳做知州时,他的旧疾肺病犯了,不久他的夫人也病死了。他的好友写了首《灵乌赋》(乌鸦赋)给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以后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巴,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看后立即回了一首《灵乌赋》,其中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可仗义执言而死,也不随声附和而生)充分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宋朝对待士大夫的态度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好的,所谓“刑不上大夫”。因此,宋朝的文官多有敢言直谏者,但如范仲淹这样屡次因直谏被贬但却屡次直谏者实属寥寥。如果范仲淹是明朝的言官,恐怕早被皇帝剥皮衔草(把皮剥下来,里面装上稻草填充),摆在下任官员的座位旁边以示警戒了。概因范仲淹的直谏不仅动摇了朝中位高权重的宰相,更屡次“干涉”皇帝的“家事”,使仁宗颜面扫地(范仲淹甚至因为仁宗久无子嗣而讨论过立皇太弟或皇太侄,把皇帝的隐疾拿来当讨论的话题,可想仁宗的心情如何,南宋的岳飞也犯过同样的“过错”)。以范仲淹学贯古今的才学,难道不知道避讳吗?他当然懂得,但在他的心里,皇帝的面子只是小事,真正重要的是天下的兴亡,与这比起来,自己的宦海沉浮、命运多舛以及皇帝的脸面都可以忽略不计。他的道德风范是所有中国人的楷模,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诗词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那正是他一片丹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