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导学案(2)

时间:2021-08-31

  合作探究

  本文文体亦骈亦散,用骈语描绘,以散文叙述。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妙处,我们先来参阅梁衡《文章五诀》,再回到课文,一起赏析。

  文章五诀(作者:梁衡,文章略)

  6.《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叙述?

  7.《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描写?

  8.《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议论?

  9.《岳阳楼记》哪些句子是抒情?

  10.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是化用“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典故而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是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无论是化用前的句子,还是化用后的句子,如果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分话,都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化用后的句子比化用前的句子有名,原因在于化用后的句子加入了时间因素,使得句子具有空间意识,从而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11.请同学们结合这篇文章,谈谈《岳阳楼记》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用典的妙处。

  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摇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