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家别原文及翻译(2)

时间:2021-08-31

  【注释】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无家别》是“三别”的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