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杜甫《登高》的断裂与矛盾(2)

时间:2021-08-31

  二、内容的断裂与有意重组

  诗歌语言不同于常规语言,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割裂完成诗意的传递。文本断裂之处是指诗歌中没有写出或没有明示的,往往蕴藏深层的意义和滋生新的意义,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填充、想象、思索才能体味到的内容、思想及情感。

  1.描摹意象是似断实连

  开篇从细微之处着眼,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似断实连的意象,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接着从大处落笔,用特写镜头,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人登高览胜,时空交错,物我相照,登临之作便会蓬勃而生。其实诗人登台所见,并非只有这些意象。登高所见,经常有“孤雁”“翠微”“落日”“花草”“烟雾”等,但诗人都略去不写。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只选夔州最有特征的景物,突出昊天无极,秋高万里,长风鼓荡,江流千古,凡此种种,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正道尽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内心苦难和亘古悲情。

  2.叙事抒怀是欲言又止

  因内容的剪辑和组合而产生的空白,使之在整体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意义。语意相属而语辞中断,留下的空白就大,供读者联想、想象、再创作的余地也就大。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对生活加以取舍,讲究以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的艺术效果。

  (1)“独登台”的原因是什么?文面只写“百年多病”登台,暮年多病,独自登高。为什么独自登台?一是登台源于九九重阳。重阳登台本应家人一起,可是杜甫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做客并登台,写尽孤病之态。二是登台源于“常作客”。“常”与“长”能否互换?“常”是经常,是动作的反复,“长”,是长久,是时间的久远。“常”作客,突出身世飘零,羁旅他乡。为什么要常作客?从知人论世的维度去分析,不言而喻,有家难回或无家可归的羁旅之愁。

  (2)“艰难苦恨”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只写“繁霜鬓”,两鬓斑白,年华已逝。白发丛生,两鬓染霜的原因呢?文本近乎空白。诗中没有明写的空白正如杜甫在《登楼》中写道的“万方多难”。观照全文,“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一是国之危难,藩镇割据、兵戈不息,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想为国家出力,却无能为力。二是家之艰难,独自漂泊,颠沛流离;三是浑身是病,白发丛生;四是民生的艰难,尽管没有描写十室九空的情状,但无人不能从中体验到杜甫的忧愤和无奈,“万方多难”、时世艰难必定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文本断裂处,悄无声息地达到一张一弛的艺术效果。

  其实,断裂并不等于虚无,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实体,它本身含有不尽的韵味,“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断裂造成审美心理中的压力和张力,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从而产生“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