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4)

时间:2021-08-31

  其一,般疑问句如:

  (i)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促。

  ((悲青坂))

  (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岁姜行》)

  (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蚕谷行))

  (4)肉味不足登鼎姐,何为见羁虞罗中?

  (《冬狩行))

  (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 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 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 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 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其二,设问句如:

  (i>士卒何草草?筑城撞关道。((没关吏))

  (2)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3)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大麦行))

  (4)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

  (5)头上何所有?翠为甸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其三,反问句如:

  (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

  ((负薪行))

  (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 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