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弟子规心得之知行合一(2)

时间:2021-08-31

  古人修学讲求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才能有幸福

  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凡事要学以致用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德行和学识。《弟子规》要求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须向外寻求,在生活中我们扮演好的角色中就能找到自己,就可得心应手。然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天清晨诵读《弟子规》,然而日间行事处处和《弟子规》相悖。随心所想,心口不一,以致违背了古圣先贤的教诲,缺少“行由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的内省精神,照成行差踏错。袁了凡教导他的子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皆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沿袭、守旧、疏懒、轻率、流连、犹豫、延宕)。当我们捧读经典时,严格认真的对照自己,克服自己懒惰和怡情;当我们捧读经典时,怀有一个虔诚、感恩之心,让我们的心脉和古圣先贤的心脉跳动在一起;当我们捧读经典时,要有一个颗“耻”心,曾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当我捧读经典时,要生发“勇猛”心,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当我们捧读经典时,应该把《弟子规》当成表演的教材,将剧本演出来给大家看看,从中体悟人生的收获和喜悦,将《弟子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熟完而勉行乎,勿自旷也”。达到正己化人的目的,以求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每个人对《弟子规》的认知不同,各有千秋,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圣贤的慈悲化世心静,我们通过修习它,来改正我们的生活习惯,遵守生活规律。同样修习《弟子规》更要举一反三,一闻千悟,一听“父母呼应勿缓”就应该想到,“事诸父,如事父”,普罗众生犹如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把弟子规做圆满,百分百落实。听闻《弟子规》更不能以偏概全,靠自己有限的理解和知识,妄加评判,歪曲误导。“只有增强信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知行合一,才能潜心修正自己的心地、言行,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