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弟子规》(2)

时间:2021-08-31

  关于恨乌及屋

  我对《弟子规》本身没有多少恶感,我对许多推荐《弟子规》的人有恶感,恨乌及屋之下,移情给了《弟子规》。就好像,我对西方古典学没有什么恶感,我对许多搞古典学的人有恶感,于是顺手一起黑了,反正花不了多少时间。

  就文本本身而言,《弟子规》的缺点在于它过于浅显,看不出有多少深究的必要,实在想不出钱文忠专门为其写一本书,反复剖析每一个字眼的意义,而且我怀疑以此教育孩子,会将孩子教的过于循规蹈矩,太死板体现不出一个小孩子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

  但如果仅此而已,其实这本书没有多少黑点。倘若家长在给孩子看《弟子规》的同时,也让小孩子接触那些鼓励孩子释放天性的童话,反倒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好处,最起码能够让小孩子打开视野,不局限于生活的碎片,我小时候背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的时候也是顺应这般道理。就好像《菜根谭》、《呻吟语》这种明朝版心灵鸡汤,偶尔翻来读读,打发思路也是很有裨益的。

  问题在于许多人只给孩子看《弟子规》一类书籍,而且在只知道《弟子规》的同时,将《弟子规》说的天花乱坠,仿佛小孩子读过以后便能打通任督二脉,天外飞仙。他们招来反感的地方在于无知者无畏,将《于丹论语心得》直接当作论语,我不喜欢他们这么傲慢,真的不喜欢。

  中国古代不乏培养孩子待人接物,切勿辱没家风,沦为斯文败类,哪怕放到今天也是一法通万法通的经典,比如《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乃至《礼记》,弟子规与这些书的距离,大体相当于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所谓“迢迢牵牛星,遥遥不可望”。四书里最好读的《论语》,语言其实比《弟子规》更加浅显,而其深度更是《弟子规》拍马也赶不上。毕竟一个是大成至圣先师,一个只是乡村迂夫子,其见识能宽广到哪里去。

  因此,《弟子规》只适合在小学一年级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与三字经一类文章长见识用,到三年级的时候就可以扔掉读论语去。论语可以读一辈子,到老依然有所启发,从效率上来说也要比读《弟子规》好,至于大四学生还在看这种书,恕我着实无法想象其品味有多么糟糕。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未免太过奢侈,而劝人虚耗于这种无意义的事物之中,无异于谋杀。更何况,许多人推荐这种书当真认为他们看重《弟子规》文本上可有可无的闪光点吗?我看未必,倒是投机的占了绝大多数,许多出版社胡乱包装,随便找几个人注释,就可以推出来圈钱,买的人差不多都是在交智商税。——其实我痛心的不在于他们交智商税,而是这钱为什么不交给我。_(:3」∠)_

  坐井观天的人总以为人类精神的天空是那么容易触手可及,从无知者无畏轻轻一推进化成神经病并不非难与之事,女德班是这些投机者逻辑的必然结果,却不会是最终一环。大陆学界某些号称当代大儒夫子再世的人,在学问上或许胜过其,然而在精神谱系上却与这些投机者属于同类。原教旨主义者的固步自封,受益的绝非是与其一同登上贼船的人,就好像掩耳盗铃,声音还在那里,迟早会传播出去。

  末人贪食若隐若现的希望,最终自造业力,自食其果,他们是构成人类生死轮回的原材料,是意义之塔下的尸横累累。偶然从自缚的洞穴里发现墙外火光猎猎的智术师,虽然在心理上与其划清界线,却又忍不住想说些什么,就算天长路远,没有谁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