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教他天性(2)

时间:2021-08-31

  二、答不完的问句

  《弟子规·入则孝》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八句话,四个父母起始。很容易做到吗?其实很难。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的儿子坐在桌前看书,年老的母亲在儿子身后发呆。突然,书桌前的窗台上落下了一只大鸟。母亲叫儿子说:“儿子,你看,一只鸟。”儿子轻轻哼了一声,没有说话。没一会,母亲又说:“儿子,一只鸟。”儿子有点不耐烦地回答:“是,一只鸟。”又过了一会,母亲再次重复:“儿子,一只鸟。”儿子猛地回头望了一眼母亲:“我知道了!你都说了三遍了!”母亲默然良久,起身去卧室拿出了一本日记,翻到了很多年前的一篇,拿给儿子看——“今天,我和儿子去公园玩,不远处的草坪上落下了一只鸟。牙牙学语的儿子指着它对我说:‘妈妈,鸟!’我欣喜地回应儿子:‘是的,宝贝!一只鸟!’紧接着儿子又说:‘妈妈,鸟!’我再次兴高采烈地回应他:‘嗯!一只漂亮的鸟!’这只鸟激起了儿子巨大的好奇,它只在草坪上停留了短短的一小会儿,但是儿子指着它和我说了24遍——‘妈妈,你看,一只鸟!’当然,我也开心地回答了他24遍——‘是的宝贝,这是一只鸟。’”

  我们的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如天一般的恩情,大而无穷,又怎么报答得完呢?

  三、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沁入骨血,先贤智者用文藏典籍记录下了他们智慧中关于孝的全部形式。子由问孝,子曰:“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由问孔子,什么是孝呢?孔子说,是能够供养父母么?动物皆有本心,我们知道,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那么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孝为行,敬为心。孝这件事,是论心不论迹的。无关乎贫穷或富有,无关乎能力高低,仅仅是每天一次的问候,就已经足够。《入则孝》当中说,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心灵的陪伴与牵挂,是对父母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对儿女的心,永远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由此看,教育最难,难在无法阻挡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慢慢离开父母的过程。第一次断奶、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夏令营、第一次独自踏上异国他乡,成家立业,建功立志,又该如何去教他什么是牵挂?只能盼望天下儿女之心,对父母多一点懂得。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有很多甜美的果子。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交学费呢。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地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而来。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艘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靠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时光催人老,总有一天,父母将会老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孩子一生的提携。为人子女,又该以何种方式去回报这份大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