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教他天性(4)

时间:2021-08-31

  五、亲有疾

  生老病死,人之大义。《入则孝》的结尾部分,谈到了这个问题。它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够在父母病榻前昼夜侍奉,已然是孝顺之致。那父母给予我们的也同样是这样的吗?

  前段时间,我母亲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其实这也是我今天读书分享的初衷。医院里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病人,无论贫富高低,职业贵贱,一旦走进那间病房,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因为富有或权势就可以免除病痛。于是,人性在最纯粹的地方显露本真。病房里的一个姐姐,34岁,病情很严重,她70岁的母亲,只来过病床前一次,那次我在,我看到她甚至没有正眼看她的女儿,就已经满眼泪水。后来她被接走,再也没来过。姐姐的老父亲,满头白发,他同样抗拒走进这间病房,每次匆匆来,匆匆走,但是习惯在病房外搬一把椅子,斜坐在门前,目不转睛注视前方。开始我以为他是觉得病房里太热,去楼道里乘凉,后来一次偶然,我坐在和他相同的位置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在这个位置朝里望,看不到姐姐的脸,却刚好能看见姐姐的心电监护仪,屏幕上一起一伏,数字一闪一闪,时刻跳动的是他女儿的生命,然而他的女儿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无声无息地躺在床上,恐怕只有这台心电监护仪能够告诉父亲,她的生命依然鲜活。所谓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也不过如此。因为太爱,所以日日恐惧,不敢来,不敢看,不敢去照顾。我们以为,昼夜侍不离床已是孝道,然而父母之爱,却是因为眼看不得孩子的片刻苦楚而不得已的离开。从此我便知道,照顾生病孩子的父母和照顾生病父母的孩子,是不可能一样的。

  六、今汝安,则为之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入则孝》的最后一小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死,真是个沉重的话题。宰我有一次问孔子,他说如果父母去世了,我们真的要守孝三年吗?身为君子,三年不为礼乐,礼崩乐坏该当如何?孔子于是反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如果父母去世不久,你就吃粳米白面,穿绫罗绸缎,你会安心吗?)宰我说:安。于是孔子说了六个字:今汝安,则为之。宰我走了之后,孔子感叹,他说一个孩子出生后,要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在这三年里,很少有父母会说,你怎么还不长大我真是一天都懒得抱你了,都是抱不够,亲不够的。襁褓婴儿在怀三年,哪有父母会管它礼崩乐坏?不过孔老先生向来都是一个宽和的人,宰我说安心,他就告诉他,安心就去做好了,对得起本心即可。然而我们想,教育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些生死大义呢?不过好在每个孩子终将长大,他们总有一天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喜乐悲忧。天性,从来都是时间可以教会的。

  《弟子规·入则孝》一章,全篇只有168个字。我却知道,一个孩子,可能需要花20或者30年的时间,直到他为人父母的那一天,才能依稀弄懂这168个字的含义。我们一直在倡导读书,甚至以此为前提设置了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等等的读书教育形式。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想,无非是因为,越是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恐怕是我们将终其一生去揣摩的道理。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教育,恐怕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