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31

  《蝶恋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 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体味词情。

  2 透析意象,感悟词意。

  3 对比解读,把握词境。

  [教学过程]

  师:南朝江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啊,我们的生命总会经遇一些我们虽不愿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伤心之事,譬如离别。千百年来,凡俗的人们不得不为离别的无限愁恨所困,那百转千回的情思融入文字,便成了曲曲哀婉悱侧的绝唱。晏殊的《蝶恋花》正是其中之一。(投影晏殊《蝶恋花》词作)

  师:好,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词作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有意识地听,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诵读给大家传达出来。读完后,我们再请其他同学作简单的点评。

  (甲、乙两个学生朗读,甲读得断续,引起学生低笑,乙则很流畅,并且语速柔缓,学生听得很安静)

  师:有同学主动来点评一下吗?

  生1: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好。很流畅。

  师:只是因为流畅?

  生1:也很有感情。

  (学生笑)

  师:可以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2:老师,我来说。我觉得比较这两个同学,乙读得算不错的,有一种离别的哀伤感,但还不够。

  (学生些微地热烈起来,有人低声要求生2朗读)

  师:不如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2稍顿,点头,又沉吟片刻,然后闭目低诵,诵毕,其余学生默然,稍顷,掌声如雷)

  师: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学生会心而笑)。其实我还想问一问这位同学,你看,大家都很认可你的诵读,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2:我觉得我能懂得她的心情。

  师:她?她是谁?

  生2:主人公。她在想念远方的……情人吧,一个人,寂寞地想念,我能懂她的心情。

  (有学生说了一句“你有经验吧”,其余学生微笑,但神情若有所思)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即使这体验并不完全同于词作里的主人公,但也足以让他与词作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把握词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要调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就当自己是词里的主人公,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去读,效果也会很好。

  师:对极了。这位同学其实说到了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始终在以局外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些文字?

  (学生默然而思,微微颔首)

  师:而这样的姿态会大大影响我们阅读的质量。把我们自己放进文字里,我们就是暮秋时节寂寞地怀念着远人的闺中少妇。我们就是亡国沦落的李后主,我们就是国破家败丈夫去世的李清照……换一个身份,我们会做得更好。

  (学生面有喜色,似有所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大家先闭上眼睛,刚才那位同学做得非常好,闭上眼睛,推开眼目的一切诱惑,放下心灵的所有杂念……看到属于你的雕栏玉砌的庭院了吗?现在你正慢慢地走到窗前,罗裙曳地,深秋的寒意悄无声息地从窗子溜进来,无法拒绝地蔓延了你的全身。你倚着窗子,告诉我,你看到什么?

  (生中有低声答者:菊花与兰花)

  师:菊花与兰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1:愁烟、泣露。

  生2:哀愁、低泣,在寒烟中。

  师:在深秋清晨氤氲的寒烟冷露中哀愁低泣。是花在哀愁低泣吗?

  生:不是,是人。

  师:对。接着,你又看到什么?

  生:看到罗幕和燕子。

  师:细致一点。

  生:罗幕染了深秋的寒意。燕子飞走了。

  师:还有一个细节……

  生:是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走了。 师:对,是“双飞去”。愈加衬出人的孤独。下面一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你做什么?你想了什么?

  生1:我在看月亮。月光一直照着我的庭院。

  生2:不是吧?我觉得应该是在怨恨月光。

  师:怨恨什么呢?

  生:月光不懂我心里的愁苦,一直照着我。其实我想躲进黑暗里。

  (学生低笑,点头)

  师:何以见得是“一直”?

  生:到晓。就是一直到天亮。

  师:你一直没有睡着?

  生1:是啊。我在想念远方的心上人,辗转反侧。

  生2:我还登上高楼,昨夜西风凛冽,绿树都枯了……是这样吧,老师?

  (学生笑,一齐点头)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能把自己放进文字里,那么现在的领悟是不是比开始深刻多了。

  (学生齐答“是”)

  师:好,那么大家再次自由诵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的诵读不约而同起来,迂回低缓,词情荡漾。)

  师:学习词作,有一个紧要的点,就是能把握意象。意渗透人象,象表现出意。其实我们在刚才的诵读中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意很明确,即“离别苦”。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词中哪些物象渗透了“离别苦”的意?

  (生讨论)

  生:有菊花、兰花、罗幕、双飞的燕子、明月等等。

  师:可以详细地阐述一下吗?

  生1:我觉得晏殊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了,借此抒发自己的哀愁;罗幕轻寒,其实是自己感到寒意,深秋的寒意,寂寞的寒意,但却借罗幕表达;又用燕的双飞,反衬出入的孤独;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更有力地表现自己的离恨之深。

  生2:老师。下阕里的西风凋碧树、彩笺、尺素,我觉得也可以表现少妇的“离别苦”。是吧?

  师:你补充得很好。前面一位同学阐述得也相当精彩。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词。(投影杜安世《端正好)与晏殊《蝶恋花》,把印有两首词作的练习发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