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4)

时间:2021-08-31

  本文主要叙述的是跟随苏轼不离不弃、直到病亡于苏轼之前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朝云原是苏轼妻王闰之在杭州为苏轼买来的侍妾,那年苏轼39岁,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后来朝云曾经为苏轼生下过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在一岁那年夭折。但朝云身体一直很孱弱,在苏轼被贬离开杭州来到惠州的三年零七个月最困顿的岁月里,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丈夫,她最懂丈夫的心,所以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绍圣三年七月,王朝云病逝于惠州,葬于惠州西湖。朝云逝后,苏轼非常伤痛,一直鳏居,身边再无女人,直到终了。

  话说,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事在杭州任上,将家中所有资财用于修建苏堤。后来,绍圣元年(1094年),在他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没有薪水,过着依靠朋友接济的穷困潦倒日子。去惠州前,苏轼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遣散送人,这其中据说还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他也无暇过问。只有王朝云死活不肯离开,于是苏轼只好带她和自己的小儿子苏过,一同来到惠州。在惠州苏轼过着被贫穷、疾病、恐惧缠绕的日子。许多时候遇到朋友来访,他都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

  那一日,他们夫妻在庭院闲坐时,苏轼对朝云说:“你不是最喜欢我写的《蝶恋花》吗,何不唱上一曲?”当朝云婉啭歌喉,准备唱时,却已潸然泪下。苏轼奇怪,遂问朝云因何垂泪,朝云回答道,是她想到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词,觉得老爷对朝廷一片忠心,朝廷却对老爷没有半点怜悯,竟与屈原在遭到楚国国君流放时写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相似,故而伤感。苏轼听后连连点头称是,“知我者,惟朝云也!”朝云病故后,苏轼再也没有叫人弹唱过这首他最喜欢的《蝶恋花》词。  《蝶恋花·春景》一词,上片写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意词人对朝廷一片痴心,但却被朝廷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这才使这首词真正成为能表达苏轼心情的绝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