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对于教育者的启迪(3)

时间:2021-08-31

  “润物细无声”说明雨还没有大到能听到声音,但最后又达到了滋润万物的效果,那肯定是有一定时间的积累。这给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是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耐心。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的想法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长时间加工的结果,要让其改变,必然会有漫长的过程,这时候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猛烈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反感情绪,更难达到效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下雨天,云层很低,天更黑了。天越黑,把江上渔船上的火衬托的更加明亮。这句可以理解为教育就如一盏明灯,即使环境再恶劣,也给人以希望。也可以解释为教育者在恶劣环境下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在市场经济对教育界的冲击下,显得特别宝贵。

  教育方法也对了,教育规律也遵守了,教育者又是果敢的坚持着,那么就有效果了:“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花儿娇羞的带着露珠,重重叠叠的铺满了成都的大街小巷,美丽非凡。  三、“道法自然”

  通过以上教育者角度的赏析,这首诗仿佛通篇就是在写教育。从教育的规律到教育的方法,再到教育者应该有的态度,这一切具备过后,最后必然会收到“花重锦官城”一样的教育效果。

  诗歌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春雨应时而发以及春雨带来的改变,没有谈“教育”,但春雨应时而,润物无声的规律,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由”,必须以受教育者本身成长的规律施以教育,方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诗歌描述的内容与教育能够紧密联系的原因就在于:万事万物都遵守自然之规律,人是万物之精灵,当然也要遵守此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一种具体体现吧。  参考文献:

  [1]王志清.《春夜喜雨》赏析,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198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