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2)

时间:2021-08-31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就表现在各种非正常死亡带来的人性扭曲甚至是放大的痛苦。死亡,让人感到一种绝望,感到无能为力。你无法选择它发生或不发生,无法选择它以什么方式发生。然而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死亡,总是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甚至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这种想法,作家在周明瓦(《百雀林》)和李七斗(《树下》)身上呈现出两面性。怯懦者被命运拽行,境况愈差;勇者被命运折磨,仍不改坚强!

二、苦难意识

  迟的小说人物,往往苦难是人生过程,死亡是人生的结果。这个过程显然是漫长的,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不断地经受苦难,在苦难的摧折之下,不改本色的活着。迟子建笔下的小人物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无情的嘲弄,他们无奈、被动,在生活例踽踽而行。这种苦难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已经抽象为一种意象,即人性迸发的催化剂。迟是一个很注重精神表达的作家,她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乐趣显然不及表达某种精神哲理。换句话说,她就是希望通过很激烈的磨难,显现出人物沮丧无奈的情状,却仍然沉潜中接受苦难的姿态。用黯淡的生活,来擦亮精神的闪光,歌颂人物迸发的精神品质。苦难愈加来得残酷,人物的坚持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