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时间:2021-08-31

  迟子建的《采浆果的人》继承了她一贯的朴素叙事的风格,主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采浆果的人》首发于文学杂志《收获》(2004年第5期),这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据笔者所知,它至少选入了2004年度三种小说选本:《小说月报》编辑部编选的《小说月报2004年精品集》;林建法编选的“太阳岛文学年选系列”――《200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人民文学》选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文学精品》。更不用说,这篇小说发表后,国内著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及一些文学网站纷纷转载。

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细读《采浆果的人》,可以感觉到迟子建一贯的文学手法和人生态度。在不少女作家以时尚的笔法书写城市欲望的当下,迟子建却仍然蘸着诗意书写乡村的神性,这种不含媚俗的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体风格,以致能使我们仅仅依靠浏览小说文本就可以敏感地判别出来。

  原始风景的描绘

  在这部小说中,在迟子建的很多小说中,她讲述的都是身边常见的人和事,但她不屑于再现现实生活,而是执意寻找人物和生命的意义,叙述人讲述一些事情,介绍一些人物,大都在于渲染一种气氛,营造一种意境,借此反映一种生活状态,传达一种审美情调。我们把迟子建的这些小说命名为情调模式小说,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情调”作为人的一种感情特征,在心理学上一般指同感知觉相联系的某种情绪体验。

  迟子建自述道:“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了花朵的土豆地、被麻雀包围的旧窑厂、秋日雨后出现的像繁星一样多的蘑菇、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

  这样,在常人眼中飘渺冷莹的星星变成了毛茸茸、黄莹莹、新鲜而可爱的刚出壳的鸡雏;普通平凡的榛树叶与杨树叶不仅披上火红与金黄色的美丽外衣、呈现出鹅掌形和心形的幽雅姿态,而且变成了活泼调皮的小鸟簇拥在苍苍婆的头上,像是护卫老婆婆的一群精灵;就连黑熊也是善良无比。它舍不得吃苍苍婆,只是轻轻地给她的衣裳留下一道撕痕;还有掩埋了金井人全部收获、让金井人痛哭流涕的大雪,也丝毫没有一丝残忍冷酷的冰雪之气,而是“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对浆果的描写,更是不吝美词,把哈姆雷特无限赞美的人性赋予其身上,“浆果与人一样,也是有秉性的。喜静的,生长在河谷和阴沟里,比如山丁子、稠李子和水葡萄。而爱热闹的,则热情奔放地散布在植被丰厚的森林中,如都柿、野草萄、马林果和牙各答等”。通过这些满怀激情的对自然的美化与人格化的描写,我们能很明了地领略作者的情意之所在: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主体,自然具有与人一样的地位和尊严,“悬崖峭壁、水草地、小马,还有人,统统属于同一个家族”。应该说,这种“情意”对改善我们的现代生活是有意义的。

  在《采浆果的人》这篇小说中,故事并不是迟子建主要表现的东西,即使故事格外地打动人。迟子建是一个自然风景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