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迟子建日记《我伴我走》

时间:2021-08-31

  迟子建作为一名高产高质的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解读迟子建日记《我伴我走》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于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其代表作品有《雾月牛栏》、《光明在低头的一瞬》、《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多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潜心创作,用文字诉说她的文学理想;她的文字静水流深,像一条小溪缓缓流淌,并且在岁月的积淀中成长的更深刻、更包容、更有力量;她致力于刻画正义和人性的美,并形成了鲜明的温情特色。透过她的日记自选集《我伴我走》,我们可以对迟子建的内心有更深刻、更直接的了解。

  一、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文学

  迟子建在日记中交代了《我伴我走》日记集的由来,起初友人想要出一本自己的文集,但篇数不够,希望迟子建能补写几篇以应出版之需,却被迟子建固执地因为“为了补救写日记失了写日记的意义”而搁浅了,这本《我伴我走》的日记集终究拖了两年才得出版。迟子建在1985年8月7日的日记中提到,因为《晨钟响彻黄昏》这部长篇小说的封面被出版商设置为俗气的半裸女人的图像而彻夜无眠,并决定对出版商提起诉讼,她认为这种炒作是对自己文学创作的侮辱,可见迟子建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以严肃的、纯文学的态度对待文学的人,她拒绝任何商业性的投机取巧的因素。相比之下,池莉公然以《有了快感你就喊》这样引人遐想的标题作为小说题目则有着明显的媚俗倾向,徐坤的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更是赫然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这样赤裸的宣传语言放在小说封面上,在这样一个商业炒作风靡的年代,作家有时难免立场不坚定屈服于商业社会的规则,因而在潮流中能坚守自我的创作理想愈加难能可贵。迟子建说“只要有人类,人类还需要情感表达,文学就不会死亡。”了解迟子建生平的人都知道,文学对于迟子建而言不仅是事业,更是情感的依赖。2002年的一场车祸夺去了迟子建相知相守两年的爱人,打破了她刚刚开始的幸福甜蜜的生活,那时的迟子建为了填补内心巨大的哀伤与绝望,用文字将自己包裹起来,生活在文字构筑的虚空的世界里,用小说里的人物与自己对话、给自己安慰、为自己疗伤,“进入那个世界之后,我觉得自己获得了解脱。那时候我觉得回到写作里,就像一个满怀忧郁的人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依靠文学,迟子建从哀恸中活过来,经由写作,她最终获得了生之幸福。正因如此,迟子建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格外的严谨而较真,正因如此,她才会因为出版商媚俗的封面设计而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