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时间:2021-08-31

《赤壁赋》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1

  【理论支持】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的方面的发展。据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让学生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教学目标】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二、知人论世

  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四、整体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赤壁赋》教案2

  教学目标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诵读: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重点分析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4、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

  犔崾荆骸敖峁埂蓖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5、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评价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提示: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拓展阅读】

  在古老而美丽的江城――黄州,有一处用苏轼的号命名的游览胜地――东坡赤壁。苏轼怎么和黄州赤壁xx呢?这得从北宋的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说起。

  乌台,即御史台,封建国家的中央监察机关。旧传御史台植有柏树,上有乌鸦数千只,因称乌台。公元1079年四至六月,御史府谏官李定等人摘录《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的诗文,附会新法,无限上纲,给苏轼加上包藏祸心,怨恨皇帝,毁谤朝廷,漫骂新法等莫须有的罪名,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轼。七月底,御史台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并将其押至京城,投入监狱。其家被查抄,其书稿被烧毁,并且牵连到一大批人。这就是“乌台诗案”。案发后,他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几乎被逼自杀。后经弟弟苏辙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才获释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虽然挂了个“团练副使”的头衔,但实际上是个“罪人”,处于“罪废“地位。在如此艰难困苦的逆境中,佛、道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这一时期致君尧舜不得的慰藉。但是,经时济世的儒家思想仍是他无法割舍的追求。他将儒、道、佛三者融合互补,形成了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达观。他游览了鄂东以至大江以南的名胜古迹,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280多封书信。诗人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

  由于赤壁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山崖耸峙,雄伟挺拔,大江浩瀚,历来有“江山如画”之称,因此,苏轼经常邀约友人游览此地,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三咏”,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99赤壁怀古》。这些词赋反映了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上的波折。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前赤壁赋》,走进他那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究他感情上一波三折的原因。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生答:人物感情的变化)请同学们画出感情变化的路线图(生画:乐→悲→喜)就此路线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后,教师点评并浓缩为三个核心问题:①因何乐极?②为何生悲?③如何转悲为喜?)现在,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来探求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古代文人有“四美”之说,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看作四种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会激起人什么样的感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写出了“迁客骚人”因不同景象而产生不同感情。你们还记得“至若春和景明”那一段吗?一起背诵一遍!这一段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生一一回答:美丽的景象,欢乐的感情)。苏轼《前赤壁赋》的开头一段,也是这样。请同学们就上述“四美”,联系作品实际进行分析,看看“苏子与客”到底因何乐极。

  时间是初秋月圆之夜,可谓良辰;景象是清风明月大江,恬静闲适而又朦胧辽阔,可谓美景;事件是贤主嘉宾在这样一个美好夜晚乘着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赤壁之下的大江上,可谓乐事;感受如“冯虚御风”,“遗世独立”,飘飘欲仙,可谓赏心。在这“四美”当中,真正使“苏子与客”乐极之因是美景、乐事。而这美景是他们拥抱自然时所见,这乐事是他们拥抱自然时所历。因此,使“苏子与客”乐极之缘是拥抱自然。

  现在,从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来探求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探讨这个问题时,要联系作者在黄州期间情绪低落的一面,心态苦闷的一面,洞察他在逆境中对人生的看法。这一段“问客”――追问悲因,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客曰”――分析悲因,可分四个层次:从“月明星稀”到“而今安在哉”是第一层。这一层是怀古,即追忆古人古事。古人是谁?(曹孟德)曹孟德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世之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文中所引曹诗可以看出他的文才出众,从述“下荆州”可以看出他的武功盖世)结果怎么样?(“困于周郎”,一败涂地;至于“而今安在”,还不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这说明了什么?(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从“况吾与子”到“沧海之一粟”是第二层。这一层是伤今。对照曹孟德,反观“吾与子”,觉得自己怎么样?(人生渺小,身世卑微)。“哀吾生”二句为第三层。将人生与宇宙进行比较,会觉得人生怎么样呢?(人生短暂,年华易逝)。最后两句为第四层。将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又会觉得人生如何?(人生无奈,壮志难酬)。这一段通过回想人生,发现许多人生忧患和心灵之苦。这人生忧患、心灵之苦正是客人生悲的原因(其实客悲亦自悲)

  最后,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探求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老庄哲学和佛、道思想。这一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段首到“而又何羡乎”,从表面看,写的是什么内容?(苏子就地取材,以水月为喻,讲变与不变的道理)。第二层从“且夫”到段末,从表面看,写的是什么意思?(劝客人与世无争,到大自然中去享受快乐)其实这两层都深蕴着佛道两家思想和庄子哲学。经过苏子这一番劝说(劝客亦自劝),即通过谈玄言理,客人(包括主人)的人生忧患得以解除,心灵之苦得以救治,于是转悲为喜,喜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