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品评《赤壁赋》(2)

时间:2021-08-31

  “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分明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出的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受初见端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感情激荡,不能自己,则鼓飞起想象的翅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游人飘飘欲举,登临仙境。这里,感情色彩显然加浓了。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由淡勾轻彩而甚于重彩浓墨。──(摘自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但已不是简单的借设问以说理。主客间的长篇对话,实际上是苏轼自己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首先写苏子陶醉于清风明月交织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逗引出“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写“客”对曹操等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写“苏子”从眼前水月立论,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这里,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摘自王水照、崔铭主编:《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透露出来的。《赤壁赋》就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还是“排遣”或是飘渺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摘自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