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2)

时间:2021-08-31

 4、明月──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

  但苏轼不愧为洒脱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与仕途的变故之后,及时地调整了心态。“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由眼前的“水”与“月”生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苏轼时年46岁,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对人生的意义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说是深入浅出:水虽东流长逝,但江中之水却未曾枯竭;月虽有圆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损耗。清风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来完成,于是转而为对不朽人生的积极追求。

  这种思想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由“哀吾生之须臾”到“物与我皆无尽”,从“羡长江之无穷”到“而又何羡乎”,一扫向时之哀,重新表现出正视人生的果敢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人生的暂时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层次不同则取舍各异,“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大自然最丰厚的赏赐啊!为什么要错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