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的艺术手法

时间:2021-08-31

  [论文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影视剧 风情

  [论文摘要]白居易《长恨歌》浓缩了野史、杂记等的“风情”韵味,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而且对相关影视题材作品的创作、观众的审美趣味等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足以印证“一篇长恨有风情”。

  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古往今来已成为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虽是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奉诏所作,但诗人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将木芍药(牡丹)的花团锦簇和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辉映起来,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境界,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影视剧《大唐歌飞》中插曲的歌词亦出自于此。杜甫诗歌《哀江头》则产生于不同的背景,这是诗人在公元757年,在沦陷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而作的。一个“哀”字,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遂发出的哀伤之音。“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宣泄了诗人叹贵妃之不幸,哀国家之多艰的情绪。杜甫的《丽人行》更是妇孺皆知,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从中可窥见杨氏家族炙手可热的权势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丽人行》这首诗表面上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其实是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讽刺诗歌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