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王安忆美句赏析(3)

时间:2021-08-31

三、《长恨歌》的语言美

  语言,可以说是与结构相连的肉,语言表达的精致与粗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构的完整性。《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运用自然、平实,不矫饰,不造作,有一种随时随性的温婉之美。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日常化语言,叙述口语化,善于营造氛围。

  《长恨歌》中,所运用的语言日常化,有上海弄堂里的味道,像一个平常人在讲述着他所生活的环境,见到的人和事。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的,有一些私心的。”运用浅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上海弄堂的特色表溢出来,没有抽象的词语,意境却在不知不觉中添了几分。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底。

  作者在作品中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更加的亲切,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情节变得自然前行,水到渠成。如“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就是这样一种如与老友聊天一般的口语化表达,却蕴含着一种沉闷的悲伤之美,这悲伤不显得肃杀,而是一种绵延向前,幽幽表述的宁静之美。

  《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松散却又不失紧凑,平淡且自然。例如李主任逝后,对王琦瑶的情感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描述,作者用平淡的口吻一带而过,并未深入的表现其心理流动过程,相反,却写王琦瑶之前的心理活动。这种隐晦的语言处理,平直不失真实。再看王琦瑶“碧落黄泉”时的描写“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然后灭了,堕入黑暗。”等等,营造一种死亡的氛围,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真实的平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