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王安忆美句赏析

时间:2021-08-31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王安忆美句赏析,欢迎查看。

一、《长恨歌》的结构美

  1、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构建作品,条理清晰。

  《长恨歌》分为三部,每一部有若干小章。三部分别表现了三个时间跨度:解放战争前夕,文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作者没有写解放战争的惨烈,只是借某官员逝世来言明;作者没有写文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种种难关以及不堪的挫折,只是借程先生的境遇来表现;作者没有写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只是以女主人公的女儿薇薇――这一新时代的代言人来反映社会的伟大变革,一切的一切,都有根有据,入情入理,没有过多的议论与抒情,表现出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仿若一切都是日常之事,不会太过兴奋,也不会太过悲哀。结构上,显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却又略显含蓄的美。

长恨歌王安忆美句赏析

  2、以散文化的结构书写作品,情韵丰盈。

  整部作品读下来,读者可能会显得精神无法集中,往往不知道作者何以在此处时间段内写此景,如“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求无止境。”读至此句,读者很可能会被这种抒情的诗意所感染,却不知此句到底有何作用,这便需要读者再慢慢的阅读中仔细品其中滋味。才可领会其中真意,即:上海弄堂里的小姐,姑娘们的人生在一幕幕上演,而弄堂这片狭小的天地也影射着大上海历史的轮回。

  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常给读者一种脱节之感,不知所云:比如对“爱丽丝”公寓的描写,对邬桥的描写、对平安里的描写,在行文上显得零散,缺乏连贯性,然而,只有把整部作品品味之后,才能明白,这些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并可以体会到对它们的描写都指向同一个中心:上海的“日常生活”。即体现了散文的精神――形散神聚。这种散文式结构,使作品富有一种诗意之美,更可见其结构之美。

  3、以埋伏笔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长恨歌》借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即所谓埋伏笔――“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作者往往通过埋伏笔,设置重重悬念,不但使作品内容变得丰富,而且能达到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恨歌》中的埋伏笔往往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的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