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二、焚琴煮鹤怎如喂马劈柴

  诗歌是美的世界,是精神的呢喃,虽说好诗需要多读,但我感觉,总是这般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似乎有些千篇一律,味同嚼蜡,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即便是在反复朗读中熟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可怎也找不到情感的脉动。一首经典的诗歌被机械地读出来,真好比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教法上我要跳出讲解诗歌的窠臼,学法指导上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如果再执教《长恨歌》,我准备把“以意逆志”的思路深入渗透到朗读的过程中,在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就有所体现。

  桐城派刘大櫆《论文偶记》中有一段谈读散文的思路,或许可以为诗歌朗读作一个注脚:

  “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色即古人之神色,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神气音节拟古人而发,这观点多妙!白居易将自己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列《长恨歌》于感伤一类。《长恨歌》本身就是一首表现李杨坚贞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相思的作品,笼罩着深沉的感伤色彩。如果能陪伴学生通读诗歌,并结合背景分析主题后,再引导学生像白氏一样,以旁观者的身份由事及情,嗟叹吟咏诗歌章句,该是何等的清远洒脱!学生将不仅仅完成这一首诗的情感体认,更将由此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引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去读完整本书的诗歌,读通整本书的诗歌。

三、要留困惑在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曾举出自己的一则教法。他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有些内容故意留着不讲完,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进行独立解释。这种选择较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在执教《长恨歌》时,也有意忽略了白居易早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李杨爱情在中晚唐的诗性书写等内容,不是不提,而是只顺口说几句相关诗句,足够让思维积极的同学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内容对理解全诗主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偏偏不强调,不展开。很多诗本来就难有“达诂”,诗歌主题朦胧些,多义些,引导学生分析时含蓄些,或许可以如毛姆所说的,有了争议更可以保持“不朽”。叶兆言不是开玩笑地说过嘛,“对于中国的古典诗人来说,诗不朦胧,根本就玩不起来”。

  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诗句和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名词偶尔从教师口中蹦出来,跳跃在教室中,也许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回想以前用幻灯片补充相关信息的日子,认真的学生一见到陌生知识点和名言警句等就抓紧时间抄写下来,感觉非常可怜。面面俱到的语文课似乎形成了枯燥的语文学习,如果换一种方式,在重点明确突出的课堂上,留一些不解和困惑给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印象从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时地反刍,生活化的语文课也将能够更稳妥地得到实现。

  原载《文学教育上》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