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在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系列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作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的定本出现的,意在藉此促使学生根据对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和对诗歌文本整体的把握,去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旨,《长恨歌》教学反思。执教本课之后,略有所思,文以识之。

一、四分文本通其意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特别是被要求全诗背诵过白居易的同类之作《琵琶行》,对这种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不会陌生。阅读叙事诗,便不得不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长恨歌》表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按照李杨爱情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转折、升华、神化四个主要过程的时间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力突出“长恨”主题。

  在备课时我按照三分法切分了文本结构,即“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马嵬事变前后事件为一独立部分,叙述贵妃玉殒、君王失落的情节,此部分前后各为一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出现了一段美妙的小插曲,我根据既定想法让学生细读并讨论了马嵬事变前后事件这一部分,希望学生能领悟玄宗对贵妃由色的迷恋向情的眷念的升华,没想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马嵬事变的紧张和事过境迁玄宗的感伤,还进一步提出,以“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可单独划分为一部分。接下来便精彩了:师生探讨了这种划分的可行性并达成了肯定的一致意见,我顺势让学生把这新的第三部分,即描述太极宫中的寂寞玄宗对佳人的思念的一部分改写为一首第一人称视角的抒情诗。学生既兴味盎然又浅斟低唱,一些即时之作活脱脱刻画了一位失势孤独的皇帝,传达了对恋人无限的怀念和对自己深切的伤悼。课堂节奏由此一抖,抖出了一股灵动之气。课后我还请同学们推举一名同学为大家执笔完成一份集体作业:按照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写一出以《长恨歌》为基本参照的剧本,定稿之后大家共同修改完善,作为一学期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四分法真的非常有道理,很符合白氏描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初衷。如果说玄宗在马嵬事变时惊魂未定,那么回到京都后便不仅仅是“甫定”了。这一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贵妃,恰足以突显对其的真挚感情。惟其情愈真,恨才愈显深长。单列为一部分,更利于感知白氏对玄宗心情的直接反映和侧面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