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岑参诗歌特征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流传千古,风格豪迈,岑参写景诗的特征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论述岑参诗歌特征的论文。

  论岑参诗歌特征

  摘 要:岑参虽以边塞诗而誉满盛唐诗坛,但其写景诗也毫不逊色。他早年隐居嵩阳时的写景诗清丽质朴、恬淡雅致。中年两度出塞,其写景诗浓墨重彩、壮美雄奇。晚年寓居蜀地的写景诗,将回归的心灵寄托于蜀中山水景色之中。活动地点的转移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使诗人作品中的景色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和特点。

  关键词:岑参;写景诗;地域

  作者简介:杨蕊宁(198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岑诗尚主景”1。岑参现存诗作四百零三首,其中写景诗一百余首,占其诗歌总数约四分之一。岑参写景诗既涵盖他少年时代隐居嵩山和暮年寓居蜀中期间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也包括他两度出塞,以边陲风景物候为描写对象和表现内容的边塞景物诗。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2可见,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疑是影响文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少年隐居嵩山描述清丽之景

  岑参少年时曾隐居嵩阳,其“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阕下”(《感旧赋》)。嵩山作为天下名山和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有古木流泉、奇峰峻岭的优美风景和清净空寂的佛禅境界,优雅安静的生活环境使岑参的诗歌自然流露出闲淡雅致的特点。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山林、清溪、佛寺等清幽之境,这些地方山明水秀,使诗人情不自禁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说,林泉生活不仅培养了诗人感受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审美习惯和创作风格。

  岑参早年的诗作喜用暖色调来营造山水林泉的多姿多彩,在“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南溪别业》),“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炼”(《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酒光琥珀色,江色碧琉璃”(《与鲜于庶子泛汉江》)等一系列诗句中,诗人以“青嶂”、“翠畴”、“金龙”、“青黛”、“白炼”等色调的清淡雅致配上“赤”、“碧”、“金”、“琥珀”等绚烂缤纷的色彩,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诗人或描写雨后山中云雾的升腾缭绕,或抒发雨后清新湿润的感受,栩栩如生的景物白描,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岑参笔下的山泉、古木、峻岭、青峰,都饱含着他对大自然真挚的情感,形成了他这一时期写景诗内容清新纯真,感情朴实单纯的特点。

  此外,岑参写景诗善用一系列动词将静态的景物连接起来,使诗句显得生动活泼,充满动感。如:“竹林喧暮鸟,花缺露春山”(《丘中春卧寄王子》),“春云凑水深,秋雨悬空山”(《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宿东�G王屋李隐者》),“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缑山西峰草堂作》),“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这些诗句中既有静态的“竹林”、“春山”、“河田”、“空谷”,也有动态的“喧”、“ 露”、“隐”、“映”、“吐”、“凑”、“悬”,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显静,以静衬动,使原本静态的景物顿时横生动态之趣,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岑参早年写景诗宁静恬淡诗歌意境的表现与诗人所处的清丽山水的生活环境是决然分不开的。诗人之所以如此放任不拘、清静无为地享受山野林家之乐,是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和习染所致,他对自然景物色彩与形状之美的抒写,完全源于其自由自在、未经雕饰的纯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