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分析(2)

时间:2021-08-31

  二、浓郁醇香的边地风情

  西部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是歌舞的海洋。岑参来到西部后,与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异域色彩的生活习俗、饮食、歌舞等风土人情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生动精彩的展示:“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对西部音乐普及状况的描绘。 在西部,不仅有“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的美妙琴歌声,更有“世人有眼应未见”的动人舞姿:“慢脸娇娥纤复,轻罗金缕花葱笼。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那长袖罗裙、身材纤巧的舞女,如风一般轻盈而飞快地旋转,如现目前。诗人不禁感叹道:“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岑参的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世研究唐代舞蹈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人两度从军西域,“好奇”的岑参自然会对异乡胡人产生兴趣。《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描述了擅长胡笳、生就酱紫色的络腮胡,碧蓝色眼睛的西域乐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可见西域胡人的这一特征。如“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紫髯须”(张说《苏摩遮》)。[4]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有不少描写歌舞酒女,如《敦煌太守后庭歌》:“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等等。

  西部地区的社会风习与中原也大异其趣:“蕃书文字别,胡俗语言殊。”“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语言和文字都有别于中原,宴会上演奏的是不同地区的音乐,谈话杂有多种民族的语言。饮食与中原截然不同:“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居住条件也很特殊:“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西部色彩,是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作品中极为少见的。

  无论是绵绵不断的驼队(“橐驼何连连”),抑或是满眼弥望的芨芨草(“白草北连天”);不管是牧民的蒙古包(“穹帐亦累累”),还是西域的特产蒲桃(“桂林蒲桃新吐蔓”),都成为岑参关注的对象,或许这些风物只有在岑参笔下才显得那么光彩熠熠。

  盛唐时期,优秀的边塞诗人不少,然而由于边塞的特殊环境,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地战事,抒发报国的热情。只有在岑参笔下,神秘的西域边塞风光与风土人情才第一次翻卷呼啸着跨进诗的画廊,并展示出其独特的风采。西部的沙漠、火山、暴风、飞雪在诗人笔下已远离了荒凉苦寒,而代之以雄浑与壮美,这正是“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的终极体现,“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

  岑参“第一个发现了这块‘新大陆’,并以他敏感的诗心,挖掘‘新大陆’沉睡多年的黄金。他的歌唱把沉睡多年的荒漠唤醒,表现出一幕幕使人目眩神迷的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