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图画历史故事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历史上的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殷商时期古孤竹国的王室子孙,姓“墨胎氏”。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夷、齐分别是他们的谥号。按中国古代兄弟排列为伯、仲、叔、季的传统习惯,他们之间应该还有一位兄弟。实际上老孤竹君膝下是有三子的,在伯夷与叔齐中间,尚有一中子(次君)佚名。又《史记》中记载在夷齐二君逃走后,“国人立其中子”在今冀东迁安市团子山仍有“次君墓”。老孤竹国君曾传位于叔齐。国君死后叔齐认为自己不是长子,要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违为由拒绝出任国君而逃走。结果叔齐为了让位也逃走了。那么王位就有他们中间的次君来继承了。他们的让位被正统的儒家学派奉为一种美德。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贤德的表现,要示意云云众生,不要争抢名利地位,看看伯夷、叔齐长幼尊卑,互相谦让的是多么高尚的美德。而封建统治阶级则树立其为美德的代表,成为加以约束、规范百姓的思想禁绳。这是他们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次君就当仁不让的做了国君。虽然没有得到千古流传,但却不可否认的当上了国君。其实伯夷、叔齐也不是不想做国君,出于对周文王姬昌的尊敬,他们去找姬昌,让他定夺谁做国君。可是姬昌不幸病故了。而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又反大商王朝,他们的孤竹国同周一样是商汤分封的属国。从前地位既然平等,他们就不愿意自降身份而降周。故国也有了新国君(国不可一日无主,你们不做国君,就需要有一个新人作国君),他们进退两难,只好中途进入首阳山,采薇而食了。他们这一做法就又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了,称他们为商的遗臣,亡国以后不肯归降新的统治者,而隐居山林,甚至不肯吃新的朝代的食物,而只吃自然生长的山野菜,直至最后饿死。表现出他们的爱国品格是高尚,对故国的坚贞不渝、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