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直面生死(6)

时间:2021-08-31

  1997年,海波偶然从报上读到对《红处方》的书评,那是毕淑敏涉足文坛10年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他在心中为之庆贺,“‘革命英雄主义’本色对她的创作会有一定局限。但这部作品代表她的一只脚已深入到社会问题,她在关注,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这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沉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了它的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经纬分明地浮现。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身感神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毕淑敏在小说的跋中写道。

  戒毒所里,她眼中的戒毒者,“表现出言而无信、不通常理,精神结构已生问题”,“吸毒前,他们的人格较脆弱。孤独,极度需要被人认可,渴望出人头地,出众不同。他们常想,为什么别人能上去,我不能上去?”。

  说中的“庄羽”,一个屡戒屡吸的高干子女,精神世界坍塌后,变态嫉恨女院长简方宁,“我不能变成和她一样的人,她太高尚、太尊贵了,……但是我可以把她变成和我一样的人。”为此,她将毒品“七号”融入送给简方宁的巨型油画中,让其不知不觉中上瘾。识破真相已晚的简方宁,选择了平静离去,为自己开下一张赴死的“红处方”。

  “通过庄羽的形象,毕淑敏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令人战栗的阴郁,抵达人性冰冷的内核。”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温奉桥在《死亡,尊严,人性》中写道。很久以前,他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就感到,“她以一个战士的冒险精神和医生的好奇心态,向人性的幽暗处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