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人生世界(3)

时间:2021-08-31

  二、人性美的赞歌

  沈从文是一个“对政治无知识,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他常常以“乡下人”自居。《边城》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当时民族危机加剧,沈从文选择了执着于从文化着眼,从人性出发,用他手中的笔,从侧面来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抗议。《边城》既蕴涵着作家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却又让善良淳朴的人们生活在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感受大自然的熏染,舒展他们自由的人性。

  天真、美丽、纯洁的少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滋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⑷她不仅继承了母亲温柔纯静、忠于爱情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湘西人的真挚、率直和热情。她慢慢地成长着,到后来也就似乎有了“心事”,“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害羞的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按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沈从文就是通过对翠翠的这种细致的心理描写,把翠翠那少女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爱情给揭示了出来。在《边城》中,翠翠给读者的形象是纯洁的、可爱的,她就象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一样娇嫩、含蓄、亭亭玉立。出于机缘的巧合,在有一年她和她的外祖父去城里看龙舟赛之后,这个美丽的姑娘便开始情绪多变、精神恍惚了。龙舟赛和捉鸭子的活动都已经结束了,翠翠一个人在码头等候爷爷一起回家。这时,河中突然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抓住了河面上的最后一只鸭子,在翠翠等爷爷的那个码头上了岸。因为言语上的一些误会,翠翠借身边的大黄狗骂了这位英俊的少年。而少年不但没有介意,反而吩咐家里的人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后来她才从其他人的口中得知原来这个英俊的少年便是顺顺家的二老。从此,在她的心中便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也开始有点不平静了。“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一个夜晚”。从文中我们发现,翠翠已经爱上二老了,所以有时候她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⑺事实很明显,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老的船在青浪滩。她总是在不经意中悬念着二老,所以也就是这无意的话表现出了少女挚爱的情怀。

  而二老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的人们称他是“小岳云”。在父亲顺顺的教育下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的英俊有为的少年。当他第一次在码头上与翠翠会面时,他就钟情于翠翠了。傩送的爱是执着的、忠诚的。因为他宁愿要渡船而不要那一天能出七升米的碾坊。他以给老船夫送酒为名,特地去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去他家的楼上观看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跑到山上去为那“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而翠翠本人也在梦中听到了二老的情歌,她觉得这是一种顶好的歌声。由此来看,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浪漫的、纯洁的,一点儿也没有受到金钱、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更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是一种自由的爱,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处于纯真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爱或许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三、乡下人的悲剧

  在《边城》这部作品中,作者虽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优美的画卷,但同时沈从文也在该作品中安排了具有一些悲剧色彩的成分,《边城》创作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社会统治空前黑暗。我们可以把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翠翠、大老和二老为代表的青年形象,他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而另一类则是以顺顺,爷爷为代表的老者的形象,虽然同为老者,可是这两人的社会地位不相同:顺顺所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的经济关系;而爷爷却是个体劳动者的代表,是属于传统的经济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类经济关系是落后的,即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最终必然走向末路。

  (一)英年早逝

  天保和傩送是两兄弟。大老已十八岁,他就如他爸爸顺顺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生的年轻人所能够作的事,他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而他对翠翠也如同傩送一样一见钟情。他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过溪时,他就同翠翠的祖父谈过话,第一句话就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而老船夫对于大老的这种勇敢的自白则是用他的微笑来给予回应。我们不难看出:天保大老不仅是一个勇敢的人,并且他一点也不虚伪,毫不掩饰。他爱翠翠不假,但同时他也能够把自己对于翠翠的担心向老船夫吐露出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之外,更多的则是他的那种豪爽的性格所造就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天保在坐船下水到茨滩的时候溺水身亡了。人们不禁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虽然说大老的死是一种意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们从作者这方面来看,沈从文在《边城》中安排大老的这一死亡却是有他自己的用途。事实上,大老的死似乎是在给读者带来一种心里上的平衡罢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宝的溺水身亡似乎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悲剧。

  (二)老者的没落

  老船夫和顺顺虽然都是属于老者的形象,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又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老船夫是典型的传统经济的代表。他是管理渡船的公仆,他爱茶峒的青山翠竹、清溪渡船。他摆渡撑船五十余载,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尽忠职守,风雨无误。他将守渡船为人们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他在世一天就不会离开渡船。“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忠实朴实,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额外的渡钱。他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就是因为这样,有时候他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他必邀请到他家喝酒。若有人想马上尝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就连他进城买肉,老板也都总要给他选取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老船夫只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遭到冷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顺顺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继续寻找机会撮合自己的外孙女与傩送的姻缘。他一直这样努力着,直到他在雷雨中离开翠翠的那一刻。这位老船夫辛苦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到死之前都还记挂着翠翠。事实上,老船夫的死具有一种象征意义:那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关系必然走向末路,被新的经济关系所取代。

  “边城”这个地方虽然有贫有富,但却没有等级之分。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虽然是出身行伍之家,家产富裕,但他却从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慷慨大度,广交朋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热情相助。他为人也公正无私,知书达理,胸襟豁达,因此他也就成为茶峒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他在处理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上就做得有点让读者出乎意料:且不说他是如何体恤老人生活穷困,送鸭子和粽子给人家,不嫌弃翠翠家贫,打发媒人前去提亲,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对于天宝大老的死亡。大老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虽然顺顺心里边明白这事与老船夫迟迟没有答应大老的提亲有关,但他并没有责备、怨恨;他虽然曾经因为失子之痛一度反对傩送与翠翠的婚姻,但当他后来知道两个孩子是真心恋爱之后,也就不再阻挠。老船夫离开人世时,顺顺也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并且还多次提出将翠翠接到他家去住,然后等待二老回来再解决他们的婚姻大事。从所有的这些事情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顺顺是个善良厚道的人。

  (三)爱情悲剧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翠翠对于二老的爱,虽然有一个从蒙胧的感受到明确的体验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但从始至终,她都信守着自己魂牵梦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二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但由于她性格的内向和少女天生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相反的是有时她还会加以掩饰,致使爷爷摸不准她的心,于是使得爷爷错点了鸳鸯谱,无意之中促使二老的哥哥天保“走车路”来说媒提亲。但翠翠的感情始终都是倾注在二老的身上的,所以她并没有答应大老的求亲。接着天保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这时候爷爷也反过来撮合翠翠与傩送之间的姻缘。老船夫因为眼巴巴的看着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傩送也因为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可是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当她从杨马兵的口中明白了这所有的误会之后,一个人 “哭了一个晚上”。

  至于傩送这方面,他对于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的选择了追求翠翠。本来在他面前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的:一是娶翠翠,从此以后过上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路则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也就是从爱情与金钱这两者之中作出选择的问题。但最终他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的渡船。当父亲顺顺最后要他表态的时候,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这个渡船”。从傩送与他父亲顺顺的这番对话之中就已经很明显的看出:他还是钟意于翠翠的,并且态度是那么的坚决,尽管他的哥哥死了!

  由于对爷爷的某些误会和人事的周转,傩送离开了家,出去了……并且很久都没有回来!

  于是,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从表面上来看,大老的死似乎是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这其中还掺杂了社会传统观念对于人的影响以及故事中主人公自身的一些因素!老者对于大儿子的死放不下来,而二老则误会了爷爷的意思!因此,造成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只是那个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所描绘的不只是“充满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同时也在哀婉地吟唱着一首忧郁的恋歌。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沈从文就是以这种独特的风格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了美好生活去奋斗,也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更闻不到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到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之后的隐痛和微笑之间的那种悲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别集边城集[M].岳麓书社,1992.

  [2]沈从文别集自传集[M].岳麓书社,1992.

  [3]刘一友.沈从文与湘西[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