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来的乡下人散文(3)

时间:2021-08-31

  沈从文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他都感到无法融入其中。他总是称自己是“乡下人”,与“城里人”存有一种隔膜。是的,一个刚从偏远的湘西走出来的年轻人,虽然在文学上已崭露头角,但与京城前朝的遗老遗少、当朝的达官贵人,与大上海新兴暴发户的红男绿女们,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悬殊巨大,在生活、文化、社会经验、价值观等方面差异悬殊,感觉难以融合就不足为奇了。在青岛情形就不一样了。1930年代的青岛,还是一座刚刚兴起的小城,既经历着现代文明的洗礼,也还保留着渔岛和乡村的气息,这很像已是大学讲师的“乡下人”沈从文;而这里的山山水水纯净自然,人则憨厚朴实,一如他所眷恋的家乡小城,毫无陌生之感,很自然地就融合在一起了。

  1931年沈从文先生应邀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住在福山路3号教职员宿舍的一栋二层欧式小楼,楼后是郁郁葱葱的松林,楼前不远便是汇泉公园,从房间里便可以看到汇泉湾蓝蓝的海面。如此恬静、安逸的环境如同回归故里。他经常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一起登崂山,更是常常漫步于汇泉湾畔。山水不同,其灵性是相通的。青岛的青山碧水,与先生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有着共通的地方,使其崇尚自然与人性的情愫被放大了起来,“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丽的海边。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没有了皇权等级文化的羁绊,没有了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纷扰,沈从文在青岛这座海滨小城全身心地谱写着他的田园牧歌。他的创作灵感像崂山奔涌的泉水,创作激情像饱满的大海,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短短两年时间,就创作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三部长篇纪实文学,还构思了其代表作《边城》,创作状态达到了最佳境界。与此同时,三年的爱情之旅也修成了正果,在这里情定终身。  看来,作家离不开适宜于他的土壤。每忆及此,沈先生也是如此感叹道,“在青岛的两年中,正是我一生工作精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这时《自传》、《月下小景》及其它许多短篇多写于这两年中,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青岛是我一生留恋的地方,也是我现在向往的地方。我一生中写作最多的地方就在青岛。”

  青岛,是成就先生文学事业的风水宝地,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今天的青岛,已不再是先生在时的那般景象,已然是现代化的都市了。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回到先生所钟情的那种自然情态去,但保持自然与人的纯真,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不可忽略的,也是今天我们读先生那些散发着自然人文气息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时,所获得的享受和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