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来的乡下人散文(2)

时间:2021-08-31

  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相对多一些。以实际创作见长,头上没有大学者的光环,这给我的感觉很平民化和易于亲近,更因他是小说家,最初接触文学始自小说,便自觉与先生不那么陌生。但年少时读小说,喜欢故事性强的,对沈先生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还云山雾罩,不知所以然,及至作为文学专业学习时,才在理性上有了些许的理解。今天,在水泥钢筋包围着的喧嚣的都市里重新品读他的代表作《边城》,便是全新的感受了。读懂了《边城》,才能读懂先生,走近先生。

  《边城》是沈先生的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当长篇散文来读。它以小说的形式,散文的笔法,抒情诗般的意境,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湘西的风土人情、淳朴民风,凸显着作者的人文情怀。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着小说中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淳朴的百姓……这些透着原生态的美,更能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小说写成于北京,但构思却是在青岛。更有趣的是,作品写的虽是湘西的故事,其主人公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却与青岛崂山的少女有着渊源。沈先生在青岛时,有一次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个乡村女孩。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翩然着一位清纯明慧的山中少女,在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沈先生眼里就是一幅生动的水彩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与他大脑中家乡的绿水青山和古朴百姓产生了共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构思和创作了《边城》这部体现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思想、他所理想的人性社会的诗意的小说。

  这是一段情缘,是青岛的山水赐予先生的灵光。1930年代先后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的大师级的文学家(包括之前定居青岛的康有为),都无一例外地被青岛人间仙境般的山水所吸引,而深爱上了这座滨海小城。康有为在世界各地颠沛流离,最终选择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康有为语)的青岛作为晚年的栖居之所;梁实秋则感叹青岛是“君子之国”;来青后一直居于此的现代散文家王统照称“青岛是个写散文的好地方”。青岛崂山的灵气、大海的灵性,激发了他们的才气,纷纷写出了优秀之作。老舍在这里创作了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梁实秋在治学和读书的同时开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在创作丰收的同时,生活也很美满。老舍喜得贵子,梁实秋再添千金。虽然他们在这里的时间不长,但每念及此,都感叹是其一生中度过的最幸福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