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边城》(3)

时间:2021-08-31

  三

  早在《边城》问世之前的“五四”时期,就萌发了乡土抒情文学,它歌颂传统,歌颂地方,歌颂乡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赖和眷恋。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把这种乡土抒情文学推到了高峰,展现了的诗意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唤起了国人对自我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感。

  以《边城》为代表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作家所塑造的负面的中国形象的否定,实际上这两种形象正好代表了中国20世纪20到30年代完整的中国形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她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她有苦难,有悲剧;但她也有文化优势,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不懈进取的创造活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平、陈林群.20世纪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M],2004版,第180-190页。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5版,第133-149页。

  [3]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6版,第208-218页。

  [4]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M],1979版.第3-50页。

  [5]蒋泥、甲乙.速读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沈从文卷.北京:蓝天出版社[M],2004年版。

  [5]鲁迅研究会.鲁迅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81版,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