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4

  沈从文的《边城》里流淌着一条温情的河,河上摆渡的老人和翠翠,唱着一曲温暖的歌。

  老人摆渡50年,经历了“凡是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一生中生活下来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但是他一如既往的爱着这方水土,爱着这方水土上的每一个人。

  这位老人,从不肯收过渡人的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一把钱掷到船版上时”,老人必定“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还以一副“吵嘴时的认真神气”说着:“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实在“却情不过”,老人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叶和草烟。茶叶放进大缸里,用开水泡好,给人解渴;草烟,则慷慨奉赠给过渡人。“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老人每一次进城,总是把酒葫芦热情慷慨地递给每一个爱喝酒的人,这一口口酒水里传递的是边城人温润甘甜而醇厚的乡情!

  老人的这份淳朴与善良,怎能不让人动容?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5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雅、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题记 (沈从文如是说) 湘西是一个美丽又多愁善感的奇妙之地,那里亦是大文豪沈从文之故乡。不错,作家笔下的《边城》也同样被赋予了淡淡的哀愁。可以说,所有的哀愁皆来自这片寂寞的山水,也来自那个令人心碎的翠翠。

  首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二,那时我的心被质朴而又纯洁的翠翠所填满,她让我对湘西充满了迷恋与向往。她是古典或流水的神圣的化身,她是诗歌或古老的梦境······总而言之,翠翠是美与爱的化身。她善良、热情、纯真,又从小常看着爷爷向那些疲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静谧的生活。在豆蔻时节,翠翠渐渐情窦初开,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便暗暗地喜欢上了他。沈老人家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翠翠的懵懂心理和少女的美妙情怀,表现了人类感情极美的一面。在最后,傩送出走,祖父与世长辞,年少的她是极其伤感的吧:一面怀着对祖父的怀念及对意中人浓浓的思念,一面又依旧守着渡船,虽然很孤独寂寞失落,但她心中仍然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她仍旧一如既往,平和地生活着、默默守望着。作者塑造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的爱情观,更是表现了人间淳朴美好的感情。

  其次是勤劳坚强的老船夫的身上洋溢着淳朴厚道的人性美。他是一个老船工地位卑微却坚守做人的原则,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美德。他管理渡船五十余年,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都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把渡船当做自己分内之事,毫不懈怠。“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他对孙女的爱可谓至深,在翠翠成人之后,他就对孙女的婚事担忧操劳,他对大老二老兄弟的私下暗示,对老马兵和团总媒人的探问,他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翠翠爱听二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二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忧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无法直接说出来。最后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这些都体现出老船夫的宽厚仁爱、善良朴实。

  再者,书中有一个特别显眼的形象——白塔。白塔是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在小说开头这样写道:“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结尾提到:“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成。”“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船夫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诉说给白塔听。但白塔永远保持沉默,如同翠翠面对自己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白塔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效果,把小说连结得更紧密一些。

  《边城》主要讴歌了边城人民的人性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表现为诚与义。边城人民无不坦诚相待,都具有重义轻利的淳朴作风。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寄托着沈从文的人性道德理想。其二,表现为美与善。主人公翠翠善良美丽,温柔纯情,与二老傩送一见倾心,二老出走后,她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归来,其对爱之执着于此可见一斑。另外,淳朴厚道的老船夫、大度豁达的大老、笃情专一的二老、质朴热诚的杨马兵、慷慨豪爽的顺顺,都体现了永久价值的人格美、德性美与灵魂美,这使边城人民的生命形式成为一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其三,表现为人性与神性的内在统一。沈从文说:“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边城人民不仅性格单纯,而且信仰也很单纯,但在单纯之中又显示出神性光辉。

  毫不夸张地说,看完《边城》,心灵得到了洗涤,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皈依。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6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向人们展现了湘西小城的风土人情,凸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淳朴。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一切融于自然,读之似身临其境,宁静幽远,使人不知不觉中心平气和。

  处于最好又最坏的这个时代,简直不能相信世间存在美好如斯的人。淳朴厚道,仗义疏财,不以金钱论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摆渡不收钱的老船夫,“出力气不受酬谁好意思的过渡人”,慷慨的猪肉贩子。最富有的顺顺家的儿子抛却门当户对的碾坊姑娘,要娶穷渡船人的孙女,人人不以功利为念。

  “呆在小公司有什么用?像那些创业公司,就那些人。在大企业的人,圈子不同,档次都不一样。”“月入几万和几千的人,格局不同,眼界不一样,没法成为朋友。”听着是否很有道理?别逗了。古有管宁、华歆割席绝交的故事,是因志趣不相投。相比古人风姿,现代人相去甚远。不过是以金钱论人的陈词滥调,加上几句格局,眼界就获得诸多人的赞同。不过是物欲纵横的社会,拜金主义的新瓶装旧酒,众人居然纷纷表示是真理,浅薄而庸俗,是人性堕落价值观扭曲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那些称不上真知灼见的谬论。若无清醒的脑子可以自由思考与判断,只会人云亦云地把谬论当真理宣传,还是少看那些言论为妙。

  目睹近年来各大影视剧,兄弟反目,姐妹成仇,小时候所观看影视中的江湖侠气荡然无存,简直无背叛不成剧。莫非真是古人用心在“愛”,现代人缺少了心用嘴皮子说着爱。故事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背叛与伤害在社会各个角落时时上演着。许多人除了自己找不出一个可以毫无保留去信任的人,这可真是悲剧。

  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女儿翠翠,没有你死我活的互相伤害,哥哥唱情歌比不过弟弟做出了退让。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两兄弟间诚挚的手足情,这样的人性之美在这个日益冷漠的社会更应该得到宣扬,而不该对背叛与伤害习以为常。

  爷爷死了,翠翠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远走他乡的傩送的归来。傩送是会回来的吧?这样的悲剧结尾让人唏嘘不已。若翠翠向傩送大胆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局将会不同。并不能怪翠翠,在那个年代,女子是羞涩的,羞于吐露自己的爱情。到底觉得遗憾。在这个开明的时代,若有所爱,请大胆说出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