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1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

  可我又总觉得,能够理解梦境,能够书写梦的人,必定是一个真实的人。可能因为梦总是太美又太虚幻,只有经历过真实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时候是确确实实的真,什么时候却只是梦而已。《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给读者构造的一个美丽而诱人的梦,也只有沈从文这样经历过生活的真实的人,才能书写出如此让人信服而神往的梦。他有过自由自在探索世界的梦幻童年,他“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以后又有了不平凡的随部队展转的军旅生活,对于社会这部大书又有了更为真实而深刻地了解。所以他笔下的边城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但“这梦既非虚幻,也不拘泥于现实,而是追求一种真实,艺术的真实。”所以小说描写边城美丽景色的同时,又透出一份无奈和愁苦,主人公感情虽真挚却敌不过现实的种种不幸。梦境有了真实的影像,梦境才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感。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2

  湘西,花桓,茶垌。或许,这三个地名跟我永远不会有联系,但是,沈从文先生的佳作《边城》,却让我对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山城产生了浓浓的爱慕~仰慕那里的山,贪恋那里的水,喜欢那里豪迈的人。

  《边城》是关于翠翠的故事。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也许,读者都幻想过他们以后幸福的生活,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确实,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天真快乐,只留下无尽的等待。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却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然而,缺陷更让人记忆深刻,在习惯各种大团圆结局的氛围中,不完美的作品更历久弥新,这,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句号,等待,更耐人寻味。

  《边城》,不仅美在作品,更美在真正的边城。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好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总是让人臆想连篇,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快乐地生活着,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来往于溪间,爷爷扯着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大黄狗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

  曾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早已打不起任何波澜的平静的生活,好像什么都不能吸引自己集中精神了,可是,边城,硬生生地打破了这个僵局,好像又回到了曾经年少无知的时代,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贪婪地领略着湘西的绝美,想更多地了解那个神奇的地方,想融入其中。

  看着各种凤凰游,我也有个期望,或者说是决心更恰当吧,在年轻的时候,找个时间,自己一个人,在湘西住上几天,可以不去凤凰,但是,一定要在去花桓,静静地漫步茶垌,不为什么,只为领略那份无法言语之美。在喧嚣的城市里,给自己留个等待,有等待,是好的。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70岁的摆渡老人和15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码头的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麻烦的是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最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女儿的陪嫁,正托人放口风,要求傩送作女婿。

  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歌唱,谁唱动了她的心,她便归谁。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顺天家以为这样的事发生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部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头一棒,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翠翠终于明白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时所不提的许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她终于独守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解释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心灵。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及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拿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现出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所强调的一个重点——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

  《边城》的结局是悲剧,但这里也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面,实际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死去,两人没有结合,都有与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