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回归自然倾向(3)

时间:2021-08-31

  三、出走与回归的寓意

  作品结尾写到傩送因哥哥天保溺水而亡驾船出走,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情况,沈从文一方面安排傩送出走,而同时又对出走的傩送寄予了回来的希望。仔细斟酌,这其中的“回来”就很有回归自然的象征意味。

  按照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傩送的出走是因为他所生活的地方被“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侵入,湘西的纯粹自然之境被蚕食,导致边城“原始的人的爱情已经受到封建的物的婚姻观的冲击,虽然傩送最终拒绝了物而选择了人,却只能被逼出走,原始的美好爱情被打碎”{7}。为了对此加以印证,常常引用沈从文所说:“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8}其实, 这种看法并不十分确切。

  傩送因哥哥的事驾船出走,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文中写傩送与哥哥都喜欢翠翠,商议以唱歌公平竞争,哥哥唱不过傩送,失望中装货下河出航以消解忧愁,却在途中失事淹死了。傩送虽不改对翠翠的爱,但情绪暂时受到影响,怪老船夫为人弯曲“不利索”以致哥哥出事。事情平息后,还是要娶翠翠,但其父心里因为大儿子的死有了一道一下翻不过的坎而不同意,父子吵了起来,傩送因此负气坐船下桃源。所以,船总顺顺暂时不同意傩送娶翠翠,并不是因为碾坊,只是误会家里的近事全与“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心中有个疙瘩解不开而已。虽然,自然古朴的边城确实难以完全阻挡现代文明的脚步,茶峒山水中生长的那种原始自然的生命力也无法完全避免现代事物冲击,但是翠翠的爱情挫折并不是如众多论者所说的受现代“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的影响所致,不过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

  傩送“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尾,沈从文更是明白地寄予了回归自然的寓意。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自然之境重构的暗示,小说末尾写道“圮坍的白塔, 又重新修好了”,其实预示着在旧的湘西受破坏的同时,新的湘西乌托邦已在重构。二是傩送虽然出走,但“《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9}。正是这些品质使傩送们必然会拒绝外界的诱惑而忠于自然心性。三是傩送一定会回来,也许是人回,也许是梦回,也许二者兼有。沈从文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傩送,正如他时时梦回湘西,傩送也最终会想返回自己的“桃源”。因为“由皈依自然而重返自然”,原就是“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 所以他们最终不会不回来,最终不会“与自然分离”{10}。而他们的回归,已不是简单的回来,而是一种升华,是一种重构,是清除了灵肉之中杂质之后的回归,是真情、真爱与真正完美人格的回归。由此可见,《边城》如此结尾不仅显示出打造经典的艺术,而且意味着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更是深深地传达出一种回归家园、回归人性本真、回归民族自我的呼唤。对于民族与人类的未来,沈从文在隐忧之余,寄予着美好的希望。